面对 " 新冠 " 疫情带来的各种 " 不确定 ",人们深切的感受到,在阅读时所能获得的那份安全感与充实感,是多么的可贵。后疫情时代,全民阅读氛围浓厚。而经历疫情洗礼的全国书业,在年底的新旧交接之际出炉了一份 " 成绩单 "。北京开卷发布的 2021 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21 图书整体码洋规模为 986.8 亿元,较 2020 年同比上升 1.65%,和 2019 年相比下降了 3.51%,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其中网店渠道码洋规模为 774.8 亿元,同比增长 1%,和前几年相比增速明显放缓;实体店渠道码洋规模为 212 亿元,同比上升了 4.09%,但是和 2019 年相比仍然出现了 31.09% 的负增长。
图书行业得以逐渐回复活力、取得相对的增效,除了在出版行业讲究的 " 内容为王 " 上精耕细作外,也得益于在实体书店、平台电商和自营电商平台这些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开辟出新路径:短视频电商。2021 年,众多出版机构 " 试水 " 短视频和直播带货,通过短视频电商打开了线上销售新市场。抖音、快手等国内头部短视频平台,也纷纷采取引入流量、对图书品类给予平台补贴等方式助力图书行业、出版机构这一垂直领域的线上发展。据《2021 年抖音电商图书消费报告》显示,抖音图书带货直播总时长达 581.8 万小时,累计直播观看量为 80.5 亿次,图书类话题的视频播放量为 1485.7 亿次。 该平台图书消费规模发展迅猛,今年销量同比增长 312%,消费人数同比增长 205%。对于越来越多的读者而言,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了解图书内容,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报告显示,每天通过抖音电商售出的图书超过 45 万本。可以预见,在 2022 年里,更多的出版机构将积极的拥抱短视频电商这一新玩法,从中寻找新机会。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逢岁末年初评出的年度图书排行榜,就像一面面高洋的旗帜,彰显着书业的韧性与生命力。纵观数量繁多的图书榜,不难发现,随着各级政府 " 全民阅读 " 推动力度的加大,参与图书榜评选、发布的平台机构多样化。
首先是书业的 " 生产端 " ——各级出版机构。截至目前,先后有 44 家出版机构发布好书榜单,涵盖中信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综合性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文艺类出版机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古籍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等大学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教育、学术类出版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地方人民社,文景、雅众、启真馆等图书品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蒲公英童书馆等少儿出版机构。此外," 后浪 "" 果麦 "" 三辉 "" 新经典 " 等民营出版公司也自辟蹊径,极大的丰富了图书的类型。
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各大出版机构的品牌定位和价值追求,也可以看到图书市场的进一步细化,换言之,不论多么 " 冷僻 "" 小众 " 的图书,只要精心运营,策划出独到而深入的选题,总能沉淀出一批忠实的读者群。
其次是书业的 " 传播端 " ——各大新闻出版机构,如《光明日报》《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华读书报》等期刊报纸社,也以发布图书榜的方式倡议有价值的全民阅读。比如新近举行的 2021 年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从众多的优质图书中挑出 12 本作为最终推荐书单,入围的书单多数与现实生活相关,如 " 育儿难题 "" 生活方式 " 等。通过入围的书籍,读者不仅能够一窥去年大家所关心的议题,也能从书本中获得思考和启示;再如《中华读书报》以文学、历史、社科、纪实、传统文化、童书为分类,分别发布图书榜单,再优中选优评选出十大好书,满足不同口味的读者需求。
再次是书业 " 销售端 " ——包括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新浪、豆瓣等互联网门户网站,以及抖音、小红书等营销导流平台,各自以 " 畅销 "" 口碑 " 等大数据信息为标准,发布了详细的阅读书单。从这些榜单中,我们可以找到图书畅销的一些密码。比如京东图书畅销榜显示,以建党 100 周年为重点的主题出版,以及碳中和、元宇宙等年度热门概念相关书籍,均有不错的销量,反映出畅销书与时代主题以及年度热点息息相关的特点;" 经典复活 " 常常是图书的畅销密码,而新的生活趋势也必然催生出一批相应的畅销图书;法律、字词典、考试等刚需图书,以及童书、育儿、养生、励志等软刚需图书,是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难以绕开的;而无论文学、经管,还是励志、生活类图书,作者的名人效应加上优质的内容往往可以使图书的畅销形成叠加效应。此外,一些大型的连锁书店如从贵州走出去的西西弗书店,以及一些独立书店如单向街书店,也参与到榜单的制作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的图书馆也纷纷开始制定 " 图书馆榜单 ",榜单上有 " 注册读者 "" 藏书总数 "" 新增图书 "" 借阅总量 "" 馆藏特点 " 等信息,以更好地服务读者。此外,各地的地方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举行 " 阅读达人 " 评选活动,分门别类统计 " 十大借阅图书 ",倡导全民阅读。这些举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实施以来的一大亮点。当然,一些地方政府发布的榜单,如 " 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 " 等,也是读书人看中的好书风向标。
纵观各类排行榜,名目不一,评选标准也越来越细化:既有以知识阶层为标准的 " 小众榜 ",也有以普通读者偏好为标准的 " 大众榜 ";既有以销量为标准的 " 畅销榜 ",也有以质量为标准的 " 畅销榜 "。此外,还有以市场行业划分的榜单,儿童文学读书榜、最美图书、自然环保十大图书等等,均在此列中。
总之,不论是传统的出版、期刊、媒体,还是新型的网络媒体,乃至和文化无直接关系的公司、机构,均在参与制作,彰显自己品牌和价值的图书排行榜。原因无他,只要有传播行为、品牌追求、价值主张,最终必然要落在 " 文化 " 二字上,而图书无疑是深刻阐释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石奎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