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是时候转变防疫举措了?

最近各地疫情又起来了,防控压力变大,人们都疲惫不堪。微博上、微信群里,人们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想,不少看法都是有原因的,也有一定道理,不能一直视而不见。

一、严格防控的成本不能主要由中小企业和个体来承担

欧美陆续解封,经济活动开始恢复,有些国家经济恢复还很强劲。最关键的,发达国家在严控疫情时,给予了中小企业和民众足够多的现金补助。我们的补助不是没有,但确实非常少,并且因地而异,这是财政水平决定的,大家都能理解。

但严控三年,大多数老百姓并不是公务员,也不在旱涝保收的企业工作,许多中小企业开不了张,或者因为供应链、资金链问题,最终关门了,这在许多地方,都不是少数。我们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工作、居住的地方,最近三年有多少门店关张。许多中小城市的老百姓完全是在靠自己的储蓄和打零工度过这三年。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省会城市出现为数不少的房产断供问题,有些是行业因素导致的,但不能不说,有些确实跟疫情相关。毕竟,人员往来停止了,许多经济活动就停止了。没有几家中小企业,能够做到说停就停,说开就开,不受影响。大部分反复几次,也就只能关门。企业关门,就业也就成了问题。这是客观情况,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都有感受,官方应该有统计数据,理应知道现实的困难。

除了企业成本之外,还有个人成本。目前的隔离支出、跨地域流动的核酸检测支出,大多数时候都是个人负担。尽管核酸费用已大幅下降,但对低收入阶层来讲,频繁的检测,支出也不小。许多老百姓,一天甚至几天的收入都不够隔离酒店一天的费用,且不说疫情期间本来收入就大幅减少。这就导致之前出现的,宁愿步行逃离大城市,也不接受就地隔离的情况。

讲这些的目的,是想说明,不是不可以继续此前的动辄大范围关店、关门的严控防疫模式,但考虑到这三年许多企业和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情况,如果不针对他们尽快给予足够的、实实在在的补助,真正的难关可能就不是防疫问题了。

二、严控并不能禁绝疫情

如果严控可以禁绝疫情,有比较明确的时间预期,那么再严格的措施,也能获得人们的支持。但问题在于,从当前全球防疫进展来看,严控不可能禁绝疫情。所谓动态清零,其实也是认可了这种情况。

变异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但毒性也在减弱,在疫苗普遍有效接种的情况下,重症率降至非常低,占绝大多数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感染者,不需要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这不但是海外防疫数据所证明的,也是我国疾控机构公开确认的。在疫苗接种率很高的情况下,欧美及相关国家陆续解封,这跟疫情初期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中国以严控优势去看海外笑话,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

无论中国选择哪种防控模式,海外的高接种率和陆续解封已是事实。这意味着两个结果:一是海外经济将逐渐恢复,中国在海外疫情期间的出口优势将逐渐回落,经济将更加依赖内需的恢复;二是国际经贸往来也将快速恢复。这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果国门不封闭,经济要发展,那更多的国际交流也会在中国展开。这意味着,病毒仍然会频繁的自海外传入国内,无论是以快递包裹的方式,还是以人传人的方式。现在入境防控压力非常大,有的确实是因为防控不力,但有的,确实不是防控问题。承担入境防控责任的地区和人们,承受了长期而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但没有获得更多。

外来的疫情难以禁绝,病毒的传播又呈现出大量的无症状感染为主的情况,这就导致当下的人们出现如下心理:个别疫情出现后总是全面严控,每次严控的代价是如此之大,人们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状态,许多家庭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团聚,许多其他疾病患者的跨地区治疗一再改期,许多小企业和个体户要面临随时关张,许多需要日常跨地区流动的人们不得不适应随时封闭在外地的不确定性,他们的子女也要被迫适应与父母随时可能出现的分离。这些情况,都是有稳定工作的人们难以切身感受的。但现在大家内心确认的是,这一轮疫情结束后,一定还会迎来下一轮,总会有新的确诊出现,完全禁绝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我想,在严控三年之后的今天,在将要恢复更多海外交流的今天,在外贸优势逐渐回落、内需必须恢复的今天,确实有必要严肃的回应人们内心的上述疑问。

三、防疫措施没有统一标准

我们一开始为自己的防疫措施感到满意,并且成效显著,在于每个人都感受到全国统一的安排,对于抑制病毒的传播是最为有效的。但随着常态化防控的开始,各地小范围疫情的出现,人们发现,防疫层层加码越来越严重。有的城市,因为个别确诊,要大面积进入封闭或者半封闭状态,反复集中做十几轮核酸,往往人群最聚集的时候,就是集中做核酸的时候。这种防控举措,真的是科学的吗?

在防疫管理上,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要求,一线城市的要求各不相同,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五线城市的防疫要求都各不相同。在不少城市内部,针对密接、次密接,每个区(县)的政策甚至一个区(县)内每个社区的政策都能不同,甚至连企业都要单独出自己的防疫政策。

有多少单位在当地防疫政策没有明确要求的前提下,一刀切的长期限制自己的员工出行?问题在于,这些单位仅仅限制了自己的员工出行,但无法限制自己员工的家属,整个城市的其他人口仍然是流动的,那么这种限制的科学性在哪里呢?如果经过科学论证,限制一定数量的人口流动有助于防疫,那是否可以定期轮换不同的人口准许流动,让他们能够外出、能够尽孝,而不是永远限制部分人口流动呢?这种所谓的牺牲,真的是科学的吗?

各种层层加码的政策,真的经过科学论证吗?论证的依据和过程在哪里?真的有助于有效防疫吗?

从防疫的全国一盘棋,到各地自己下棋,每个人的感受就是不断的层层加码,不断地增加精神压力,经济活力不断受到抑制。在疫情严重的时候,防疫不力严肃问责,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但在今天而言,仿佛只要出现疫情就是罪过,哪里出现疫情就是哪里的罪过,甚至哪个人确诊了,他个人仿佛也有罪过。什么时候,得了呼吸道传染病也变成一种罪过了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全国的防疫标准和操作规程至今没有统一,仍由各地因地制宜。部分城市积累起来的良好防控经验,大多数城市根本没有认真学习,只在经历一次规模较大的疫情后,才开始从头做起。从防疫措施来看,行程码全国统一了,但一些城市连自己的健康码(可追踪的场所码)都没有启用,有的虽然启用了,但各个场所根本没有要求扫码。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个城市都在搭建自己的健康码,有的搭建起来后日常根本不执行扫码,花费巨大但效率极低。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全国统一,或者至少是省内统一呢?常态化的防控在许多城市几乎就是没有疫情就没有任何防控。一旦有风吹草动,由于没有日常的准备,就只能断然停摆。

二是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有的地方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做,系统该如何搭建、数据该如何使用。因为标准和规程的缺失,各级官员也就难有明确的免责依据。既然很难免责,那最自然的选择就是,要不计代价防止出现疫情。因此无论其他问题多严重,都不如不计代价的严防死守来得重要。问题是,这些不计代价的措施都有科学依据吗?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呢?最后保不住乌纱帽的还是保不住,但不该付出的代价一直在付出。

四、疫苗与药物的有效性

新型药物的进口已经开始了,这是很积极的。但疫苗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必须要有明确的回应。医学界人士已经广泛的通过网络在介绍海外mRNA疫苗与灭活疫苗在防疫效果上的差异。这些资料是大多数人现在都能在网上看到的。这些网上已经公开的数据,是否真实、是否科学,权威机构应当有公开的回应。从医学界人士在网络上的介绍来看,海外的mRNA疫苗在阻断传播和预防重症方面,都比目前的灭活疫苗效果好很多。因此网络舆论不断质疑,至今不引入mRNA疫苗的理由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理应得到正面回应。

如果网络传播的上述介绍和数据是错误的、虚假的,应当公开驳斥。如果是正确的、真实的,那就应当公开说明目前仍不引入的原因。正因为这一问题没有及时公开回应,又没有引入海外mRNA疫苗的任何预期信息,这就导致当前网络舆论认为这其中存在严重的利益问题。任由这种舆论发酵是不合适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防疫措施之所以能够得到所有国人拥护,在疫情最初最严重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控制,正是因为当时的疫情防控处置遵循了科学判断。那么今天乃至未来应当采用何种疫苗更佳,也应当完全交由科学来判断。网络舆论有一种声音,认为不引入海外mRNA疫苗的原因是为了疫苗技术的自主可控。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目前可引入的海外mRNA疫苗本来就是中国企业参与投资。无论是药物、医疗器械还是疫苗,国际合作、合资生产都是极其正常的。

如果真是因为所谓的自主可控,那么在此前欧美疫情非常糟糕的时候,我们还有时间去考虑支持部分国产疫苗厂商研制各类新型疫苗,但现在的确到了必须决断的时刻。时间不等人,不可能以整个国家经济恢复的滞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代价,为几家新兴疫苗企业的缓慢研发作背书。技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在商言商,疫苗市场也是市场,市场就是这么残酷,给了你足够的时间,你没有能力研发出来、生产出来,那就要被淘汰。技术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用落后的技术。

如果疫苗更加有效、有足够新药物控制重症、病毒本身也在减弱,那么就应当通过宣传让人们认识到这种好的趋势正在形成,降低大家的心理压力,在此基础上去改进常态化的防疫措施,增加人口正常流动的可能性,避免动辄出现一刀切。这样既能让极度疲惫的医疗队伍和基层防疫队伍看到希望,也能争取到民众对常态化防疫的最大支持。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防疫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标准化的防疫数据系统和免责标准,让各级官员不会再为了完全不出现任何病例而选择长期极端的防疫措施。相反,对那些以防疫为借口而长期不作为的官员,有必要尽快一刀切。

防疫的目的并不是消灭病毒,而是让人们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要知道,这世上的任何病毒,都不可能是靠政策去消灭的。

中国的疫情防控,在上半场可以说是完胜。现在到了下半场,是否能够继续胜利下去,我想,只能继续交给科学去判断。希望在当前的倒春寒后,能够尽快迎来真正的春天。

原创 慕峰 太阳照常升起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