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变阳性?没检测就出结果?核酸检测开不得玩笑

上个周末,同样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与乌兰察布分别发生了与核酸检测有关的乌龙事件。其中,呼和浩特有群众反映:内蒙古赛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存在核酸检测结果造假,将部分阴性检测结果反馈为阳性。无独有偶,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也有市民举报称:其家属在没有参加核酸采样的情况下,莫名查询到了核酸检测结果。

上图分别来源于平安青城微信公众号和集宁发布微信公众号

经有关部门调查,两起事件均系相关工作人员违规操作造成。在呼和浩特市的假阳性事件中,内蒙古赛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姜某严重不负责任,将信息错误录入,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至于集宁区这桩怪事,则是当地网格人员发现有人未测核酸时未按规定进行补采补测,而擅自通过蒙速办新增家人功能录入信息导致的结果。

在这两起事件中,有的群众做了检测,无辜受到虚假结果的惊吓,也有群众明明没做检测,却硬被安排了核酸替身。这些群众经历的遭遇,虽然在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却十分一致,那就是当地的核酸检测机制存在漏洞。漏洞可能出在承接检测任务的企业之内,也可能出在负责相关工作的政府干部与外聘人员身上。面对此类事件,各地还需拿出严肃的态度,以有力、有效的系统监管覆盖核酸检测工作的整个流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核酸检测结果在民众心中的权威性便可能受到动摇。

一直以来,核酸检测工作都是疫情防控大局的关键一环。每当一地出现疫情时,及时准确的核酸检测,有助于公卫部门精准获取流调信息,把控防疫局面,科学安排封控、隔离等相关工作。而在一地疫情相对平缓时,核酸检测则能起到构筑防疫屏障,给参与检测的民众吃下定心丸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的民众都已经习惯了时常检测核酸的生活节奏。在他们的生活中,核酸检测不仅是一项防疫任务,也为他们提供着稳定的心理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检测结果出错,都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具体考察近日这两起引发民众不安的乌龙事件,问题看起来都出在细节上——更准确地说,出现在个别执行人员身上。但是,个别人员需要对此承担责任,并不等于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意外事件。任何体制机制,都要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参与运作,其中难免会出现个别不负责任、甚至存心使坏的人。对此,一套理想的体制机制必须提前考虑到这种可能性,预先准备好预防漏洞发生的监管方案,将违规操作的空间挤压到极致。如果只是等到问题发生,再作出事后追惩,不仅缺乏效率,也会给有关部门的公信力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害。

此前不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在这二十条措施里,有九条都涉及对核酸检测工作的具体部署,足见这项工作有多关键。越是在民众需要频繁与核酸检测机构打交道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越要把这项工作安排好。

责任编辑:白毅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