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景德镇日报
草鞋见证景瓷史
杨 博
草鞋,用稻草制成,轻便、柔软、防滑,物美价廉,是过去穷人经常穿着出行和工作的一种经济适用的鞋类。有人说:草鞋,在春天江南淅淅沥沥、柔肠寸断的春雨中,走起来轻便快捷,可以防止打滑,脚底稳当。夏天,在赣鄱大地赤热如火的烈日下,草鞋轻柔,透气、露风,不打脚,隔绝着暑气;秋天,万物日益萧条,草鞋正与金黄大地色泽吻合,好似走在家乡收获的田野上。而到了冬天,寒冷难耐,这些草鞋里面或套上块麻布,或套上双袜子,紧紧包裹着脚,一样走得踏实。
镇上有一条古老的里弄就是以草鞋为名叫草鞋弄,据说它在初建时就是因弄两头和中间偏细,形状像草鞋,而弄里居民又多以制草鞋为业而得名的。据《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草鞋弄东至沟沿上侧弄,西至中山北路。长8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此弄形成于元朝。景德镇坯坊陶瓷工和码头搬运工穿的草鞋,大多出自这里。
景德镇是一座山城,四周被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只有一条昌江河水路与外界联通。码头又称渡头,是一条由岸边伸向水中的过道,它一般是人造的土木建筑物,主要是作装卸货物和客运通道用。正是因为陆路不畅,瓷器需走水路运出,上下船就得有码头,因此昌江河岸建有十几个货运码头。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和茶叶,也正是在这些码头装船后才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的。而码头搬运工们,为了防止运货时脚下打滑,全都穿的是草鞋。另外,在这个小镇,草鞋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和生活的日用品,更是一种特定的对陶瓷工人的称谓。从其貌不扬的瓷土,到美丽得令人惊艳的瓷器,制瓷业需经历七十二道工序。而在成型坯房中有数不胜数的从事琢器生产的打杂工、制坯工、装坯工等工人,他们因为有窑户老板免费提供草鞋穿,因此也被人称为草鞋。旧时景德镇陶瓷工人中有一个草鞋帮,也是指制坯、装坯、打杂等工种,老板免费给他们提供草鞋穿。如果工人因违规被老板开除工作,景德镇陶瓷行话就叫做剁草鞋。同时,草鞋又是镇上传统瓷业生产组织的名称,也是手工琢器作坊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根据草鞋多少计算产量和工人数,从而得知此作坊的规模和生产能力。资本最小者,工人五、六个,配一个穿草鞋的打杂工,其规模即称为一双草鞋。
由此可知,景德镇之所谓草鞋,是有其特定内涵的。而当年镇上穿草鞋的人也确实较多,上街随处可见穿草鞋之人。在老百姓口中,有时会将一些繁荣的城镇称为码头,因此,景德镇就这样被人戏称为草鞋码头,调侃她的落后是不足为奇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景德镇再也难觅草鞋的踪影,只有到博物馆或许还能见到它。经过一代代草鞋们的努力,景德镇终于成为了中国的瓷都,现在也早已旧貌变新颜,成了一座美丽繁荣之城。正是这一双双草鞋成就了景德镇的美名,草鞋书写并见证了景德镇瓷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