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证券时报
11月18日,第十三届财新峰会在北京举行,并邀请到尚福林、杨伟民、刘世锦、黄益平等知名经济学家共同展望中国经济,建言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疫情防控和稳增长两大挑战中缓慢复苏,展望2023年,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何设定?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铺设?在本次论坛上,多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相互交织,必须力促2023年经济增速重回合理区间,着力提升经济增长动能,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尚福林:金融业要强化内功,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在本次论坛上,原银保监会主席尚福林就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表演讲。尚福林表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责无旁贷。要强化内功,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尚福林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高,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在增大,原有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从外部环境看,全球供给制约、需求不足的问题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都上升,外部风险也在加大。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责无旁贷。尚福林说,要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经济金融发展之路。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尚福林表示,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在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方面下功夫。要强化内功,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尚福林强调,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增强风险监测的前瞻性、穿透性、全面性,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杨伟民:力促明年经济增速重回合理区间
在本次论坛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演讲中强调,要力促明年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
杨伟民指出,经济增长持续滑出合理区间,对经济内在机理的冲击很大,对经济发展后劲的影响很大,必须要及时扭转。在经济发展层面,应力促明年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为此,首先思想认识要统一,其次方法要得当,然后要有积极性。
杨伟民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要促进经济增速重回合理区间,方法上要采取系统观念,把握好各发展目标的动态平衡。要把握好目标之间的逻辑,目标之间有主次、有先后。其中,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但绝不能以经济增长率来论英雄,也不能单纯以其他方面的工作来论英雄,为了完成某一目标或指标而牺牲经济发展。
杨伟民表示,推动经济增长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今年二季度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领导干部要敢为善为,要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而目前企业因为一些不确定性而不敢干、不敢闯、不愿意投。
他进一步指出,调动企业积极性,需要增强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确定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许多新论断、新思路具有思想上定心丸的作用,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使思想上的定心丸转化为体制政策上的定心丸,扭转企业预期。
刘世锦:力争今明两年平均经济增速达到5%左右
在本次论坛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应力争今明两年平均经济增速达到5%左右,这既是当下稳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增长目标必须率先迈出的关键步伐。
刘世锦称,2022年初中国提出的经济增速目标是5.5%左右。从近期经济走势看,2022年全年达到5%增速有一定难度。
刘世锦指出,经济实际增速长期低于潜在增长率,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固定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出减少,生产率必定下降,汇率也会相应受到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机制性损伤,更重要的是预期转变,中长期发展的考虑少了。
在刘世锦看来,中国要实现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意味着在这期间人均收入要翻1.5—2倍,中国经济增速要不低于4.7%甚至更高。从潜在增长率水平看,难度相当大。因此,在通胀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就要依靠汇率水平。
他强调,为实现到203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能争取到的实际增速必须要争取,仅靠实际增速硬增长还不够,立足点必须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上,由此带动汇率的合理升值。
黄益平:改善消费需求尤为重要,应着力提升居民收入
在本次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要发挥重要作用。长期来看,提振消费还是要着力于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黄益平指出,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冲击,三季度经济复苏,三大经济增长动力中的出口下滑、消费疲软,支持经济复苏最主要动力是基建投资。在欧美高通胀、经济存在衰退风险环境下,出口支持经济复苏比较困难,而持续靠公共投资显然是不行。
黄益平表示,建设国内大循环,从供给侧看,在于如何支持创新、支持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从需求侧看,由于公共投资无法长期支持中国经济增长,改善消费需求尤为重要。
在他看来,当前消费表现低迷的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较低,收入分配不太平等、社保体系有待完善。如果2023年我国能摆脱疫情,将对消费形成重大支持。长期来看,提振消费还是要着力于提升居民收入,促进实现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与社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