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防疫政策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防疫政策问题,主要是因为,好多人好像因为新二十条防疫政策,推断要放开,然后就觉得好像生活能不受疫情影响,甚至是变得更好了。

这里面的认知误区就太大了。

我在这里随便聊两句,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言,理性讨论。

第一个想聊的,就是经济问题。实际上,疫情以前,全国经济形势就面临复杂严峻的考验,比如房地产17年几乎就见顶,贸易战18年就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法就是18年出的。乃至于消费降级,也是疫情以前就有的说法。投资、出口、消费,经济的三驾马车,同时面临困境,稍微了解经济学的人都懂,日子要难过了。

第二个,是客观看待疫情。疫情发生了,它就是发生了,没人能装作它不存在,也没人有能力把时间倒流回三年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疫情的发生,想办法面对它。

对疫情的认知,根源上首先是对病毒的认知。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异快,变异路径不稳定;到目前,没人敢说它以后会变异成什么样子。疫情以前有款游戏叫瘟疫公司,相信很多人玩过,我通关的策略就是先选鸽子、蟑螂之类传播能力强的动物做载体,刻意弱化毒性、强化传染性,让病毒猥琐发育,尤其是在不重视传染病、科研能力差,又有全球交流的国度发育,趁全球没反应过来之前,传到全球每个地方;然后变异出高致死率,一波带走全球人口。我记得当时玩的时候,有几个地方特别容易苟过去,比如大西洋上的几个特别小的孤岛,都是传播到那里之前,舆情已经起来了,然后交通断了,病毒传播不过去,等其他地方的人死绝了,病毒就没了,那几个地方的人就活下来了。

现在有舆论在说,新冠就是大号流感,好像他们已经研究透了,确定了新冠不会再变异一样。所有已知的其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不曾降临的恐怖。

对新冠病毒的认知,第二点就是,它真的会死人,说死亡率低的,那是欺负全球死去的几百万人不能说话。要是他们能开口,就能用亲身经验告诉你,什么叫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你身上就是一座山。轻轻一句只有百分之一二的死亡率,意味着什么?假设中国14亿人口,仅仅按50%的感染,1%的死亡率计算,最后也将死去700万;更不提死亡之前引发医疗资源挤兑,许多本来及时治疗可以存活的,包括新冠病人和其他没有新冠的疾病患者,现在都可能大批死去。大部分人打工连病假都不敢休,哪来的底气觉得自己病了一定能得到医疗资源?

第三点是,新冠不是得了以后,要么生要么死;它不仅是传染病,而且还有后遗症。这是最恶毒的点。许多人张口闭口就是,死了算了,人不总是要死的、病了不一定死,没工作谁给我还房贷?这种人显然已经处理不了更复杂的逻辑,认知里是非黑即白,而且非常狂妄无知的迷信自己会幸运;等灾难来临,就只会说一句哪个知道是这样的呢;这种人,我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有什么疾病是能轻易扛过去的,哪怕是个感冒,都能让人三五天提不起精神;稍微严重点,就需要吃药打针。真能轻易扛过去的,就不是疾病了。而新冠,它是传染病,而且有复阳的例子,之前上海明确提出不得歧视新冠痊愈者求职;大家懂是什么意思吧?不懂的,了解一下乙肝,乙肝可是主要通过血液才能传播的,现在国家强制规定,入职体检不得包含乙肝检测;但是还是有单位要求求职者单独做乙肝检测才能入职。而后遗症,五花八门,从短期失去嗅觉味觉、变口音,到呼吸困难、体力下降,再到阳痿、抑郁;你是真不知道身体哪个环节的缺陷会被它影响放大。你要是觉得自己身体基础好,恢复能力强,不会得后遗症;可是新冠还能反复感染,能一次一次的打击你的基础,摧毁你的能力,一次不会得,两次、三次呢。只要大环境是躺平放开的状态,你没有独处能力,中招几乎是必然的。

不知道听到这里,大家还记不记得我说了些啥。总结一下,是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变异快、会死人;能传染,有后遗。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说疫情的影响。疫情的影响,因为涉及到社会结构,其实是很复杂的;我在这里,也就是随便说说,权当做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疫情发生以来,仅就对经济的影响来说,就不是对所有人的不好,起码医药集团突然大发横财,做疫苗的、做口罩的、做检测的,需求突然暴涨。对群体经济来讲,也并非一视同仁。比如之前不少中低端制造业觉得中国人工成本高,想跑到东南亚;后来因为疫情,引发当地供应链不稳定,又不跑了。对于个人来说,影响更是天差地别。麻烦诸位想想,不论有没有疫情,是你更想去打工给老板挣钱,还是老板更想你去打工给他挣钱?打工嘛,主要图个安稳,每个月几千几万到账,就能养家糊口,破产那是老板的事;老板赚的多,一部分赚的是资源的钱,一部分赚的是能力的钱,一部分其实是他承担的风险对应的报酬。现在需要冒着感染病毒,甚至传染给全家的风险去打工,你找老板给你涨工资了吗?疫情对个人经济的影响,那就是储备更足、消耗更小的人,可以撑得更久;越是资源多的人,越可以自我隔离,指挥他人干活,自己食利。归根结底,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虽然非常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影响,但它也只是影响经济的一个方面,影响经济的方面还有许多,比如制度改革、科技发展等等;同时,疫情对经济的发展,也非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大家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位次,不能人云亦云,拿着卖白菜的钱,做着卖白粉的事。尤其考虑清楚,感染病毒了,公司给你兜底吗?比如休病假,不辞退。

最后,我们来讨论防疫政策的问题。政策向来是个权衡的艺术,防疫政策无非是对比了所有结果之后,选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不那么糟糕的一个,想回到没有疫情之前是不可能的。我首先旗帜鲜明的说,我希望严格防疫,哪怕需要我承担自己每天的检测费用,哪怕我因为密接甚至是次级密接而被集中隔离。因为防疫就像戒烟,不是你今天没抽烟就算戒烟了;只有一直不抽才是戒了。类似的,不是你没感染就没疫情,只有没人感染,才是没有疫情。这是一场人与异物的战争,我们普通人不需要上战场,只需要不被敌人利用就好。

之前的两年多时间,我也因为所在的城市封控,被居家了两次,每次差不多二十天。那时候其实全城没有病例,我深知是政府管理能力不足,才采用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可是设身处地的想,把我放在决策的位置上,我也没有那个能力精准的管理,既然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没资格要求别人做到,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谁也不比谁优越。

现在二十条的发布,其实是政府在坚持动态清零方针的前提下,在努力逼迫基层管理更加精细化,尽量减小防疫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甚至牺牲了一点点安全性。毕竟,长期封控是需要钱的,政府财政压力太大了;人民的生活储备也是有限的。

现在,熬了快三年了,据说病毒目前的毒性比较小,大家的储备,不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也都快见底;政府趁机将原来政府完全兜底的防疫模式,演变为政府承担大部分,居民个人分担小部分的模式,实际上是做好了更长期的动态清零的心理准备,跟躺平放开完全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吧,以前阳性治疗、密接隔离、次级密接隔离,费用基本上都是财政出,三者人数是指数级增加的,比如是1:10:100,现在次级密接不用财政出钱了,费用上面几乎直接减个零。这样做首先考虑的是次级密接的感染概率,超级低,好像是万分之几,其次完全兜底模式,政府真的扛不住,动辄封城封区对社会面的影响也太大了。现在花更少的钱,自然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以后要是检测不完全免费了,财政压力就更小了。

这样的后果就是,以前只要政府让你出门,你就可以大胆溜达;现在,出门风险变大了一点。以前是为了一个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几千几万几十万人一起静态管理,确保安全;以后,可能全国各地,有疫情将是常态化的,有一处,小范围封控,没完全阻断,又出现一处,又封控一处,就这样与病毒你来我往的过招。如果说以前是炮火犁地式的饱和式打击,以后就是小范围肉搏阵地争夺战。另外,经过三年疫情折腾,大家钱袋子更瘪了,消费信心是下降的,都想挺过疫情再说;服务业从业者期待的行业复苏,不存在的,会更萧条。我今天走在街上,想看看实体店的情况,许多关门了,许多开门的一个人没有,我进了一家小吃店,打包午饭(鸭血粉丝汤加小笼包,其实不适合打包)。统共见到5单,三单是和我一样打包的,只有两人匆匆堂食离去。好处嘛,再不会轻易出现一人阳性,几千人的小区直接封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生产。但是一旦现在的政策被证明会导致疫情扩散不受控制,肯定又会更严格。

现在,疫情和防疫政策谈完了。该说说个人怎么办了。首先,要相信政府动态清零方针的战略定力,千万别做全面放开的大梦,与此相关的决策、投资,一定逻辑要清晰。要相信政府发布会上说的话,而不是听什么小道消息,咱普通人能知道的小道消息,能算小道消息吗?其次,既然现在社会面风险提高了,咱们就要做好自我保护,别傻不愣登的成了肉搏战中被打死的那个。最后,根据自己的位次去利用经济形势,普通打工人要学会缩减支出,广积粮缓称王,别把什么有的没的都当成刚需(对,我说的就是买房买车),有张床有口饭活下去就行了;好好投资自己的脑子,再过两年,情势大不同。

以上是我大半夜写的稿子。今天,听说我们市马上要静默五天了,甲方居家办公,单位也要求居家办公。我现在住的租的房子,不方便做饭,不知道明天外面的盒饭和外卖会不会停,不过不要紧,我出门买了两大包泡面和餐具,加上快递停运之前储备的压缩饼干等食物,感觉可以轻松挺个十天半个月不出门的。你看,一旦你看清形势,主动配合,生活其实很容易;等你的竞争对手被疫情和疫情引发的经济问题波及而倒下,市场、岗位就是你的了。当危机来临,躲过了危,就能抓住机。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