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业态涌现,申城早餐地图色香味纷呈 | 2022上海民心工程年末走访③
▲早上7点半,光明邻里市集二楼的光明城市厨房里就有种热气腾腾的感觉,档口摊位前,各色早餐品种一字排开,十分丰盛。本报记者 张伊辰 摄
年初迁入临港新城镇的新家后,丁老伯和老伴的生活轨迹就全变了。生活半径变大后,吃早餐和买菜这两件日常小事一度让老人苦恼,买早饭要走到离家1公里远的商场,买菜则是另一个方向,十分不方便。
7月底,家门口出现了一个名为光明邻里市集的新物种,早餐和菜场双场景重合了。如今,丁老伯经常和孙子一起先在光明城市厨房里吃顿热气腾腾的早餐,把孩子送到对面的幼儿园后,再买个菜步行回家,生活变得更便捷了。
一顿暖心暖胃的早餐,入口在舌尖,温暖的却是民心。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今年已新增早餐网点1079个,3年累计新增3656个,完成率达到209%。从流动餐车到早餐驿站,从便利店+早餐到网订柜取,从社区AI食堂到复合型邻里市集,层出不穷的新业态给市民带来一顿更便捷、更丰富、更健康的温暖早餐。
复合型邻里市集填补早餐盲点
早晨7点半,光明邻里市集二楼的光明城市厨房里有种热气腾腾的感觉,档口摊位前,白粥、豆浆、麻球、包子、手抓饼等20多个早餐品种一字排开,看上去十分丰盛。丁老伯熟练地拿起餐盘,伸手感应,全自动机器里就吐出了筷子和勺子。随后,他点了三只茶叶蛋、两碗白粥、一碟酱瓜、两只烧麦外加一根油条,老夫妇和孙子的早餐总共才花了18元,就能吃饱吃好。
记者在现场看到,开放式的用餐环境中,近20组卡座基本都坐满,以老人带着孩子一起用餐的居多。工作人员笑着说,再过20分钟,孩子们被送入幼儿园,老人下楼买菜,一批赶路的年轻人就会来买早餐,这里的消费者年龄层次均衡,因为靠近社区,周末的人气也很高,可辐射周边3公里近5万户居民。
早餐网点与菜场打包在一块,这个被居民频频点赞的光明邻里市集是怎么来的?上海光明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临港统筹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孙权华透露,这里本是个老旧的菜场,去年改造前,光明在方竹路周边区域做了一个调研,结果早餐问题最受关注。此前,这里只有一家临街早餐店,早高峰时段,不仅顾客要排长队,而且店里供应产品单一,也没有就餐环境。于是,新方案将早餐便民点纳入考虑,且与菜场、便利店、面包房等场景集成,共同构建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运营近半年,这里的早餐品种也在不断调整。孙权华介绍,这里附近的居民更偏爱中式早餐,于是光明城市厨房增加了韭菜盒子、红糖糍粑等特色品种,中式餐饮占比三分之二,根据居民的建议,最近旁边的档口也将进行改造,届时会增加现制现售的小馄饨、面条以及半成品,预计年底前就能投入运营。
在临港新片区,除了方竹路的光明邻里市集之外,还有不少新业态也将填补辖区的早餐点空白。就在前不久,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大富贵、老盛昌、良友金伴等8家早餐工程企业单位签订意向协议,其中就包括熙香等无人AI早餐模式。孙权华透露,光明邻里市集明年还将在泥城镇落地2.0版,以新业态有效填补早餐盲点。
颗粒度细化到一栋栋楼宇中
2020年9月28日,首批40辆标识醒目的早餐工程流动餐车从中华艺术宫出发,驶向全市网点,由此,上海新一轮早餐工程开始推进。今年是早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来自市商务委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已新增早餐网点1079个,3年累计新增3656个,超额完成目标。
纵观这一轮早餐工程的推进,数智化是一大亮点,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早餐工程赋能。在临港新片区、五个新城等区域,便利店+智能取餐柜、园区+无人早餐车、邻里市集、早餐驿站等新花样层出不穷,有效填补了早餐供应的盲点,而在市区,如何为白领提供不绕路、更便捷的早餐体验,颗粒度则细化到一栋栋楼宇中,细化到以秒为计时单位的创新中。
去年12月,逸刻首台流星柜落地上海,除了常温商品外,这台智慧贩售机还能提供烘焙面包、饭团、牛奶等早餐,并通过周边的便利店进行快速补给。百联逸刻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赵陈斌介绍,流星柜面向楼宇经济而生,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写字楼、青年公寓等场景,白领的早餐需求非常旺盛,为此我们研发了‘流星柜’,以更灵活、更创新的模式去满足多样化的早餐需求,目的就是辐射周边100米范围内的人群,让大家都能快速吃上一顿温热的早餐。
如今,流星柜落地将满一年,这一创新的无人零售模式发展迅速,在市内已布局约100台,明年将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赵陈斌表示,通过门店+流动餐车+流星柜+线上全渠道组合拳,逸刻已初步搭建起满足最后一公里的即时早餐网点。
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海新增网订柜(店)取点位638个,超额完成既定的500个网点目标,3年累计新增网订柜(店)取点位2217个,完成率达222%,引导企业加快铺设智能早餐柜2000余台。同时,数字化早餐地图也在持续更新,截至目前,已有16678家早餐店在地图上点亮图标。
作者:徐晶卉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