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的传说以及春联、红包的由来

一、春节起源的传说

传说一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有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传说二

古时,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一年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来了一个白发老人,说他能将年兽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他上山躲避,可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二、春联年画的由来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茶、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这一时期,桃符也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并由吉祥的红色纸张制作而成。春联一词的出现,来源于明代初年朱元璋大力提倡民间贴对联以迎春的历史故事,因此称为春联。经过明朝皇帝的提倡,过年张贴春联的风气日盛,这一习俗与叫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春联又称为对联、楹联,分上下两联,俗称对子, 春联的贴法讲究对称。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院子里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家里如果安装了防盗门,直接贴门上即可。春联贴在两边门框叫框对,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叫门心,贴于门楣的横木上叫横批。正方菱形,贴在家具、影壁上的叫斗斤或者门叶。此外还有一些春条,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卖春联的商家很少有准备春条的,春联常见,而春条难得。

为了解决大家购买年画时的不便,糖星商城不仅给大家准备了种类丰富的年画大礼包(里面对联、横批和福字都有),而且还提供个性化的春条服务。糖星上春条的种类十分齐全,不仅包括如贴在炉灶处的小心灯火,贴在树上的树木兴旺,贴在粮仓上的五谷丰登、贴在汽车上的日行千里路,出入保平安,其他的春条还包括满院春晖、身体健康、川流不息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总之,春联和春条等内容都表现出吉祥文化的特征,渲染出喜庆的氛围。

三、红包压岁钱的由来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为了过年的庄重和喜庆,长辈在给小辈压岁钱之前一般会将钱塞到红包里面,因而红包就跟压岁钱具有了相同的意义。

红包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一般情况下,新年发的红包多使用新年快乐这一封面,但是根据祝福内容的不同,红包又分为不同的封面,在糖星上,有祝福小辈学业进步的学业有成红包,有祝福小辈平安喜乐的岁岁平安红包,有祝福小辈万事顺遂的万事如意红包,也有祝愿小辈健康成长的快乐成长红包,还有祝愿小辈金榜题名的逢考必过、金榜题名红包……多款红包主题供君选择,总有一款如你所愿,接下来问问你自己红包你都备好了吗,你今年又想给小辈们送去怎样与众不同的祝福呢,还没想好送什么祝福的话,不妨来糖星寻找下灵感,送给小辈不一样的新年祝福。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