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国良
民俗,指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民俗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几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在传承变异过程中淌溢成特色鲜明、夺人耳目的文化洪流。
民俗文化的实质,是语言和行为模式,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民俗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从目前情况看,从事民俗文化活动的人群逐渐衰微,范围逐渐缩小。很多民俗活动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许多都已体弱年迈,或已驾鹤西归,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也就随着人的消逝而消逝。此外,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民俗文化的传承失去了口耳相承的土壤。这就需要抢救、保护、传承,记录、保存下来这么一段历史前期发生过的事情、发生过的文化形态,留给后人,留给历史。
——题记
春节习俗之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湘潭人过年,隆重而热烈。过去,年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忙年,年后一两个月几乎都在拜年待客中度过。
大年三十守岁到初一,年尾接年头,表示喜庆、祥和、团圆。俗话说麻雀也有个三十初一,就是说,这两天,做工的要歇业,讨债的不上门,盗抢的要停手。
过年习俗的形成,既有悠久历史的传承,也有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
早在殷商时期,先人们就开始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就叫年。到了西汉,年的名称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还有一种传说,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凶猛的怪兽。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人们在家门口贴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燃放鞭炮,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走,逐渐形成了守岁、放鞭炮的习惯。
另有一种传说也与过年有关。相传古时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测算,设计出了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测算日月规律,创建历法。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习俗之二:腊八节与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又叫腊月、腊八。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腊八节,又叫佛成道节。
腊八节这一天,家家都要煮腊八粥吃,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
我们祖先在早期就重视祭祀,每年在春夏秋冬各进行一次盛大祭祀,用禽兽作为祭品,而冬季的祭祀是在腊月,最初日期现已不可考。但是,到南北朝时,就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又称为腊日,是祭祀祖先、神灵、驱邪除疫,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
腊月八日,是佛祖释伽牟尼到摩揭国寻求人生真谛,在尼连河畔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日子。
这天,各寺院里都要进行诵经说法,纪念佛祖。并煮佛粥(即各种果实和米混合煮成)施舍众人。这一天,大家都去吃这种多味的佛粥。因此,两者逐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今天的腊八节、腊八粥。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有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虽然腊八节源于古代的祭祀和宗教活动,但是,历经岁月的更迭,它已经和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融合。腊八节已由一个单纯的祭祀宗教活动,变成一个具有民间风俗色彩的节日。
春节习俗之三:小年与灶王节
虽然过年是从正月初一开始,事实上,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间从腊月二十三日,就开始进行年节的各种准备活动。民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活动。
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过小年,许多人还许不知道,但说到灶王菩萨升天。人们就会记忆犹新。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以前,老人们常常对孩子们讲:灶王菩萨家家有,功过是非他出口。教育孩子们要尊敬灶王菩萨,要爱清洁。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祭灶。
祭灶的习俗起于何时,灶王爷是何人?倘无从查证。据载:灶王爷,一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炎二帝的化身;一说是古代传说中人物祝融(火神)。
灶王爷在年底对天帝的总结汇报,是决定上天是赐福,还是降灾的关键。所以,灶王爷是主宰吉凶祸福的菩萨,他的汇报是一家人第二年贫富兴衰的大事。为了全家的前程,每到小年夜,吃完饭后,各家便将厨房、灶台打扫干净,摆上果品、蔗糖、水酒、草料等,点燃香烛,拜祭灶王爷。
这一天晚上祭灶是家中的大事,又有好东西吃,是过年前最热闹的一个夜晚。所以,腊月二十三日又有了小年夜、过小年之称。
春节习俗之四:忙年八件事
忙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正式开始。
忙年的第一件事是腊月二十四扫房,被列为忙年的首办之事。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虽然各地扫房子的习俗不尽相同,时间不一,但大都与迎春有关,都是特别重视。
按民间的旧时传说说法:扫房子还有扫除晦气的作用。而尘与陈谐音。腊月扫房子在唐代时候盛行,叫扫年。另据宋代书籍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庭,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后来人们逐渐把扫房子演变成了一种过年的习俗。
第二个内容是最关键的:为了过一个丰盛的年,人们在年前争先恐后地购买年货。办年货的内容除了吃的、用的、节日礼品外,还要准备过年的祭祀食品及用品、庆贺时用的烟火、花炮等;布置环境用的红纸(写对联、春条幅)和门神、年画等,这些用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它是家家户户能否欢天喜地过好年的物质保证。
第三个内容是推汤元、做年糕。
第四个内容是为全家大人、小孩从头到脚做一身新衣、新帽、新鞋。
第五个内容是在腊月二十五日接玉帝。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玉皇天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祀天帝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第六是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第七是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第八是过小除夕。除夕前一日,腊月二十九夜,全家在一起置酒宴聚会,叫小除夕。
以上八件事,是每家在年前要做的八件事。有些地方有省略、合办。总之,以欢乐喜气的氛围过一个欢天喜地的年为最大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