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0月,新冠疫情蔓延至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导致23983.94万人感染。此次疫情对世界造成严重影响,世界各国均面临经济下滑的危机。
同时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领导者,在此次突发事件中暂停资助世界卫生组织,拒绝承担推动全球抗疫行动责任等一系列行为均体现出美国的治理理念与全球一体化背道而驰。
全球价值链在此次冲击下暴露诸多问题。新冠疫情对东亚、欧洲、北美三大供应链生产网络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各国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生产分工体系的脆弱性。
首先,因疫情导致部分工人收入减少甚至失业;在国际贸易中,供应链物流系统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且各国在应对疫情时所采用的关税保护措施也将使贸易受阻成本提升;全球价值链的缔造者跨国公司在因疫情造成的供应限制、需求减少的恶劣贸易环境中减少投资以降低损失;上下游国家间的价值链关联受到冲击,商品和服务的贸易结构及规模都将发生变化。
一、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新冠疫情的发生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数字化和本土化。疫情爆发前高新技术已得到迅猛发展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促进作用,使其出现分散化趋势,在疫情的催化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研发速度加快。
在当前环境中部分国家已不满足使用低廉的劳动力降低成本,其更趋向于运用机器代替人工从而提高效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将会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本土化也将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种未来走向。
不仅因为科技进步的推动,发达国家对本土制造业的振兴,更基于此次疫情冲击下各国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链条的深刻反思。
各国间的不信任程度将进一步加深,更多国家的政策将会趋向于安全、自主发展方向,以求构建独立的、符合行业要求的产业链相关体系。此次疫情期间,欧美国家通过订立法案、颁布产业政策等手段促使部分跨国公司将生产设施迁回本国或靠近本土的地区。
近年来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跨国公司在布置全球供应链体系时势必会考虑其消极影响。此次疫情更是说明单一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因此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将会成为跨国公司的选择。
二、中国制造业受疫情的影响程度
中国制造业在此次疫情中也受到了冲击,转型升级受到影响。中国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占据世界第一,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不断加深,是全球生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全球制造业回迁形势下,随着我国劳动要素成本提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外转移。新冠疫情则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外移,特别是制药和医疗器械等行业,该行业供应链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引发了多国对本国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去中国化口号被海外部分国家大肆宣传。
疫情常态化趋势下,逆全球化加速,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将受到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融入,在高附加值环节缺乏竞争力,价值链中绝大多数的高端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均由美国把控,其为阻碍中国技术进步,采用各种手段封锁技术打压中国。
疫情的发生更为其打压中国技术提供借口,且在疫情影响下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将增加我国产业升级的外来风险,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时间将会延长。
疫情初期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同比增速显著下降,不同行业面临不同难题。部分制造业行业面临着国际需求不稳定的风险,其出口下降可能引发就业问题;同时,较为依赖进口中间品的行业也将面临多重考验,化学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有十分之一以上来自进口。
随着疫情的局部反复,防控工作将持续严格进行,对外贸易仍面临下滑风险。
三、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制造业贸易发展现状
新冠疫情的爆发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更对中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在此次疫情的打击下不仅产业链受到冲击,各个企业也面临着资金不足、供应链断裂的危机。
疫情爆发的初始,全国各地封城阻断了货物运输,订单无法被完成;供应链的中断对相互联系的产业链造成重大打击;全国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劳动力紧缺致使工厂无法正常运转。
在疫情得以控制的前提下,各制造行业恢复运行,但企业依旧面临着动能不足,需求疲软的困境。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以武汉为例,武汉作为制造业密集的城市不仅汇集了富士康、和硕等内存企业,还聚集了大众、本田等世界知名汽车制造企业,武汉严重的疫情致使相关制造行业无法完成正常生产,为多个制造业价值链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
国内疫情得以控制而国际疫情的爆发致使中国产业链受到多次冲击。处于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日本、韩国因为疫情的原因无法维持最初的生产导致作为半导体采购大国的中国受到直接影响。
短期内由于原材料、中间品的不可替代性,中国的采购企业面临供应断流、成本增加、产期延长的风险,下游的汽车等行业也间接受到影响。
作为与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密切的煤化工企业,在供需两端皆面临难题;受国际油价的下跌影响,涉及煤化工产品的各个行业对应的油价均衡点被打破,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由于下游产品涉及交通运输、基础建设等多个行业,在国际疫情反复深度影响国际市场的同时,这些与进出口贸易高度相关的行业也免不了受到波及。
1、中国制造业贸易规模发生变化
在疫情发生后的2020年至2021年期间,各个制造业行业出口交货值体现在图表中多数为一个梯形,表明疫情虽在最开始对出口产生了影响,但国际贸易在2020年、2021年整体呈现恢复态势。
由2019年数据可看出各制造业行业出口额一直都为上升状态,但在2020年初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而后便开始逐步回暖。出口恢复态势最明显的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与计算机、通讯设备制造业。
在未经历疫情前两个行业发展较其他行业最为快速,虽在此次疫情中受到影响,但恢复良好。
2、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发生变化
中国制造业虽受疫情冲击但很快便从中恢复过来。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制造业产量增长就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2021年第一季度制造业产出同比增长38.2%。
2021年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73612.2亿元,较2020年增长31.6%。制造业多行业利润呈增长趋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较为突出,利润比2020年增长48.4%,两年平均增长31.4%。
从具体行业分析,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速较2020年增长77.9%、44%,对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拉动作用明显。2020-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增速起伏波动较大。制造业行业多数增速由开始的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行业形势有所好转,但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和防疫工作存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3、中国制造业贸易模式及生产布局发生变化
中国制造业贸易渠道逐步数字化。疫情隔离期间,数字化的需求凸显出来,借助电商平台推广销售产品,加快了数字化转型。B2B药品销售平台作为医药公司和顾客沟通的桥梁实现了较往年同期相比三倍的订单。
智能制造在比较分析供应商、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提供较大帮助,海尔集团的工业物联网平台通过提高供应链透明度、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了高水平数字化生产能力。
新冠疫情发生之前,中国的数字化已在迅速发展,电子商务销售额占据约全球电商份额的二分之一;疫情爆发后新的客户群体开启线上购物,加快数字化贸易渠道的建设进程。
中国已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确保线上功能的正常使用,一些企业紧跟社会变化步伐,加快数字化转型。制造业贸易生产布局发生改变。在疫情爆发前相关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并满足其他地区的消费需求,开始布局世界生产网络,小米在印度扩大了生产以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部分太阳能企业将工厂搬移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疫情爆发下供应链中断更是为制造业企业敲响了警钟。供应的不稳定使中国制造业意识到国际市场的不安全性,同时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为制造业本土化、区域化提供成长的土壤。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由负转正,2021年较2020年增长13.5%;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较2020年增长22.2%,对制造业投资增长起拉动作用为4.5%。
总结
虽然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得益于我们优秀的防疫政策,我国的供应链系统才能快速从疫情中恢复过来。
虽然现在全球仍笼罩在疫情之下,但是疫情总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