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疫情时代建立养老机构科学防疫和政策长效保障机制的议案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理事、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后疫情时代建立养老机构科学防疫和政策长效保障机制的议案。

背  景

2023年1月6日,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第433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实施乙类乙管后,养老机构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非疫情流行、疫情流行和疫情流行严重三种情形,针对开放管理、封闭管理和严格封闭管理,分别提出不同的防控措施要求,分类施策。二是坚持早发现、早处置机制。在开放管理期间,工作人员每周开展2次全员核酸检测,在院老年人每周开展2次核酸或抗原检测,工作人员与老年人检测隔日交替进行。三是落实三个握手机制。通过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120急救转运、街道(乡镇)三个握手机制,开辟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日常诊疗、非紧急就医、急救转运和日常用药等提供保障。民政部发言人也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实施乙类乙管措施后,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仍然是防控重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场所高风险人群较多、人员集中,疫情传播风险大,要加强健康监测和早期干预,确保重症高风险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转诊、及时救治。

结合主要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老年人的身体体征,养老机构作为重点场所,加强对老年人弱势群体的健康和救治的保障,从前期重防疫到如今及时发现,转诊和救治的方向转移,是不容置疑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一线养老机构和一线养老从业者在长达三年的抗击疫情期间所面临的困难和机构以及行业发展的角度上,积极调研和收集汇总一些真实的信息,从长远考虑,在后疫情时代或是乙类乙管后,如何建立养老机构科学防疫和政策长效保障机制。

建  议

通过调研走访,基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困难,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疫情是否流行的概念,合理界定是否进行封闭式管理。乙类乙管后,社会面放开,国门打开。目前,第一个高峰的感染率大约在90%以上,养老机构不是世外桃源,空气不能隔绝,气溶胶不能堵住,病毒无孔不入,封闭式管理的养老机构不可能独善其身。封闭式管理期间,新入住老人要求隔离后再入住,如果不具备隔离条件的要到区级指定隔离点隔离,这样会影响新入住老人的入住率。封闭期间员工常年不能回家,通勤员工也不可能完全保证在流动区不全面负责照护老人,不和封闭区员工有接触,这样的封而不闭,起不到根本隔绝的作用。政策需要在面对当下环境及时调整,目前应该从封闭和防疫转向就地医疗,积极救治。

2.科学分析和研判机构内分区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必要性。根据养老机构防疫要求,将养老机构内部划分为闭环管理区、流动管理区、健康观察区,分区管理在一些机构是无法真正达到分区的,因养老机构在建筑设计时,就存在通道共用、宿舍共用、排风下水道共用等实际情况,且工作人员无论是流动管理区还是闭环管理区之间,很难没有交集。很多护理员都是常年在机构住宿,但是后勤、食堂、安全人员都有必须与外界和社会面接触的业务,即便分区也达不到隔绝,因此现阶段,必须去思考如何与新冠共存,当前政策不能再用严防的思路,而应该向积极救治和防重症转化。把用于防治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感染后的救治、人员的激励甚至是后期的临终关怀服务转化。

3.正视养老行业三年封闭式管理带来的人员离职率和职业损伤,积极做好养老行业人才挽损工作和人才快速补充替岗机制。三年的长期封闭式管理,尤其是2022年200余天的连续封闭式管理,员工有家不能回,有假不能休,2022年底放开期间员工自己家里的老人孩子生病无法回家照料,孩子面临中考、高考无法陪伴,刚结婚的小夫妻感情破裂等实际困难。长期的封闭式管理,还不像医务工作者,虽然医务工作者也是冲在一线抗击疫情,但是在阶段性抗疫后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据有关数据统计,很多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的离职率在25%-35%左右,员工身心疲惫诱发焦虑、抑郁的状况非常普遍,甚至出现员工翻墙离院或自杀的恶性极端事件。为了及时挽损,首先,允许员工通勤和换岗;第二,给予员工在封闭式管理期间,按封闭天数发放的专项补贴;第三,统一储备替岗护理员和调拨医护人员进行轮流换岗和补休假。由市区两级民政局对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接家政协会等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联系,分批定点培训一线照护护理人员,定点、定岗、定编分配给各个养老机构,按目前机构护理人员10%-20%储配替岗人员。还要具备在一线服务一段时间的在一线实操实践的经验,才能上岗和替岗,这部分替岗人员,仅限于在指定的换岗期间,由政府出资统一培训和调配,如机构愿意长期留用,也可由机构续签劳动合同。

4.配备必要的医疗、氧疗、监护抢救和转运设备,实现及时发现、转诊和救治。为了能及时观察老人的各项生命指标,保证老人血氧饱和度的安全,应为养老机构按一定比例,配备必要的制氧机、血氧仪、心电监护仪和紧急抢救和转运的设备。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以允许配备救护车。把前期用于防治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感染后的早发现、早救治、甚至是后期的临终关怀转化。

5.在后疫情期间,为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增加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保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营。通过对养老机构的信息收集评估和统计,调研出机构入住率降低或由于设置单独隔离区而引发的养老机构收入的减少,以及防疫成本、营养成本的增加,给予及时的资金支持。养老本身是微利薄利行业,尤其是公建民营项目,前期一次性投入大,一般都要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封院防控期间收费不能加收,而支出成本和防疫成本则成倍增加(个别机构财务统计成本增加了25%-30%),加上在院老人因封控不断流失或机构封院不允许老人入住,员工因封控在院,能耗增加,亏空的窟窿越来越大,养老服务企业难以为继,难以持续,实力不济的只能自生自灭,破产倒闭。

6.医疗资源和转运资源的绿色通道搭建,要更及时更高效,不能通而不绿,切实缩短救治和转运的时间。加强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等指定医疗机构,下沉到养老机构提供及时的查房、会诊,保证远程会诊24小时通畅。在爆发后期政府支持牵手了120、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变为乙类疾病管理后,医疗机构以对待阳性患者是无差别的,但仍要强化医养转运的绿色通道,在风险出现时能够及时应对。同时需要新冠药品的保证,保证重症体弱老人第一时间能够获得新冠特别药品的支持,对于降低死亡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7.为养老机构及时对接慈善资源捐助。呼吁社会各界力量,为老人和养老机构这种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群体,提供及时的慈善捐助。

微信号|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

本期编辑|张航空 陈雨欣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