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临近和防疫政策的调整,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率先取消了报备,但也有部分地区仍在坚持。1月6日,安徽黄山市屯溪区某小区居民表示,其所属社区要求外来返乡人员前往门岗或物业管理处进行报备,需提供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往返地区、是否感染过新冠病毒等个人信息。类似要求返乡者报备的情况,在河南沁阳、安徽黟县等地也有不同程度存在。
新十条发布后,尤其是防疫政策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后,一些地方居然还要求返乡者报备,这多少给人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它们的真实发生,足以提醒社会,防疫政策虽然调整了,但依然不能高估一些地方在防疫思维上的转变速度,对于某些防疫惯性依然不容忽视。
近期,随着外地返乡人员增多,一些地方叠加感染高峰,医疗资源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是依然坚持报备做法的理由。一方面,实施乙类乙管后,再要求返乡人员报备,已经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这本身就是一种于法无据的擅自加码;另一方面,它伴随着对居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侵犯风险,给返乡人员平添麻烦。尤其是一些地方还刻意强调要登记是否感染过新冠病毒等信息,更可能强化对于感染者的歧视和排斥心理,也不利于让社会对于新冠感染建立科学的认知。
退一步讲,在跨区域流动的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查验都统统取消后,报备也失去了任何必要性和现实价值。一些基层单位继续抱残守缺,显然还未能及时适应防疫政策调整后的角色转化。要知道,在当前的情况下,防疫的重心是保健康、防重症,所有的防疫努力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继续坚持报备,对正常的人员流动额外增加要求,不仅与乙类乙管的政策不符,也属于一种资源和精力的错配,反而会妨碍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事实上,类似坚持报备等土办法在今天还不少见。像个别地方此前就发布了非必要不返乡的通告。这些做法,很明显是上一防疫阶段一些政策的遗留,与今天的现实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看似是为了追求安全稳妥,实际还是一种懒政,也属于一种本领恐慌。揆诸现实,不排除一些地方仍深陷于过去的防疫惯性之中难以自拔,仿佛除了搞个人信息报备、限制人员流动那一套,就没法正常开展工作。这种不适,不仅悖逆防疫政策调整的方向,也实际影响到一个地方向正常状态回归的步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不可不察。
防疫政策的调整是一种系统性的转向,既是政策的优化,也是思维和工作方式方法的优化。从个体到公共部门,都应该及时完成思维和理念的切换,加速拥抱正常社会。尤其是那些仍在变相加码的防疫土办法,该立即取消、叫停了。(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