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知多少——除夕
除夕有很多特色习俗,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我国各地过除夕的方式多有不同,但普遍都会贴对联、吃年夜饭等等。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动物,非常厉害,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现一次。
年这东西一出来,就会危害人类,给人来造成很大的灾难。它只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人们当时都熄灭灯火,整夜不眠,躲避灾害。后来发现穿红衣,燃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把年赶跑。
于是,每到年末时,觉着年快要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避邪,祈求来年好运。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
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
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现如今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