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新春到!记得“1吃2做3不要”:福气满满,财源滚滚来

老话说百节年为首,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从20多天前就开始准备,打扫屋舍,买酒买肉,贴年红、祭神仙,一直忙到除夕夜才算是一切准备齐全。

大年三十团圆饭一吃,就是等着交年贺新岁,等待大年初一新年来到。新年到!记得1吃,2做,3不要,开心过大年,福气满满、财源滚滚。

1春节的来历

古代人称谷物成熟一次为一年,后来,随着人们对岁时节候周期的把握,又把四季更替一周视为一年。

他们把月亮全黑时认作朔,也就是初一,把月圆认作望,就是十五,把由朔到望、再从望回归至朔视为一个月,一年中有12个朔望月。

正月的朔日从除夕的子夜开始,称为岁首,从3000多年前的周代开始,岁首就已经被称作年。

但是历史上的过年时间却各不相同,比如夏朝以正月初一过年,商朝十二月初一过年,周朝过年是十一月初一,秦朝十月初一过年。

一直到汉代恢复夏历之后,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又作为岁首一直延用到现在。

隋代《五烛宝典》中有: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宋代《梦梁录》中也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的说法。

元指的是开始,旦指的是早上,所以新年最原始的意义就是往事归零,万物更新。

21吃

正月初一是正月的头一天,是春来的第一天,也是一年的头一天,所以又叫三元。

三元的开始,是从除夕的亥时交子开始的。传统习俗中,除夕人们吃完年夜饭后要守岁,守到午夜亥时,也就是晚上的11点,俗称亥时交子。

认为交子之时正是天上神仙上界赐福的时候,这时要举行接神仪式。最简单的仪式就是献更岁饺子,煮熟之后第一碗先给神仙吃以示尊敬。

家主端着第一碗饺子,用筷子点饺子水在家中各各方位点散几滴,称为浇祭,浇祭之后全家开始吃交子饭,吃罢饭新的一年也就来了。

饺子皮是白面,形状像个银元宝,煮熟端到桌上有新年大发,元宝滚滚的好寓意,还有人会在饺子里包上一几枚硬币,谁先吃到,来年财运会更好,能多赚钱。

3两做、三不要

一做、听谶语:

这种习俗又叫耳卜,指的是古代人们会在除夕交子之后出门,去听人人说话,用听到的第一句话来卜这一年的运势。

明末清初的李渔在他的《蜃中楼》中解释道:世上人有心事不明,往往在除夕之夜,静听人言,以占休咎,谓之耳卜。

新年伊始,如果好奇新的一年自己会遇到什么,可以试着也去听一听,如果听到人说财源滚滚,那2023年就努力去拼吧!

二做、拜年:

正月初一拜年的习俗最早起于汉代,成为民间习俗应该是在唐代和宋代之后。

宋代《梦梁录》中就写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鲜衣往来拜节。

人们通常要先向长辈道新年好,再说些吉利话,比如祝长辈健康长寿等,这叫拜年;然后是平辈之间互道恭贺新年,恭喜发财等,这叫贺年。遇到邻居或朋友时,也要互相道新年快乐,互贺新年,一团喜气。

三不做

不动刀剪:

这种习俗自古就有。人们大多会提前准备过年的物品,比如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灌酒等。

年三十上午人们便更加忙碌,该切的切,该剁的剁,该炸的炸,把所有该用的东西都准备齐全之后,年三十晚上和初一,就再也不能动刀动剪。

老话说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动剪,财路全砍断,认为初一动刀剪不太吉利。

另外一层意思是器物也辛苦一整年了,大年初一也应该休息一下,所以就不要再使用它们了。

不吃鸡:

《占书》中说:正月初一是鸡日。传说当初女祸造人时,在第一天先造出了鸡,于是人们就把初一视为鸡的生日。

古代人还认为鸡有五德,是德禽。称它头有红冠很文雅,是雅德;双脚善刨,是武德;头不会拐弯回头为勇德;见有食物会招呼同伴一起享用,是义德;守夜从不失时,是信德。

鸡还是民间十二生肖之一,鸡偕音为吉,有吉利吉祥的好寓意,鸡产蛋多,象征多子多孙。也正因为鸡的种种优点,所以民间认为鸡日不应该吃鸡,以示尊重。

不争吵:

老人们说大年初一吵,一吵一整年,认为如果大年初一吵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诸事不顺,纠纷不断、鸡犬不宁。

所以人们就很注意,再大的事也要忍一忍,不会在这天与人发生争执。同时也会告诫孩子们也不能大声吵闹,大哭大叫,以免破坏新年的新运。

大年初一,万物更新,旧事已去、从此顺遂,旧疾当愈,再无忧虑;从此后爱恨从头,平安喜乐!大年初一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