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

其实我2022年中的时候就想写一写后疫情时代了,大纲都列出来了,结果转手就忘,直到最近从草稿箱里面翻出来,发现虽然已经是后疫情时代了,但是好在还不算太晚。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里说的后疫情时代,并不是说疫情过去了,也不是说疫情带来的影响消失了,而是以防控手段的变化为体现,以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根本。

防控手段的变化很容易理解是什么,但是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个什么鬼,我得说人话解释清楚。

前几天刚好跟Vivian说起放宽疫情防控这件事,我说我国的疫情防控,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保产能,当然对于人民健康的考量和医疗资源挤兑问题也是考虑在内的,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保产能。Vivian表示不理解,她说,既然之前防控是为了保产能,那现在放宽又是为什么,现在就不保产能了?另外既然是为了保产能,那为什么要大面积静默,静默了之后还生产什么?

当时这个问题把我怼得哑口无言,不过现在我绕过弯儿了——如果以静态的思维去理解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本身都会显得不合理。

而至于什么是主要矛盾,老天爷已经给了定义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过这个定义是抽象的,具象化之后就会得到——贫富分化比较严重。但其实贫富分化也只是表象,毕竟社会的活力就来自于贫富差距,毕竟如果大家挣钱一样多,谁愿意去多干活儿呢?真正的矛盾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但是却没有足够的高薪岗位,或者说我国的高附加值产业不足以支撑14亿人都过上好日子。

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产业升级,跟欧美日韩抢生意。在这个情境下,我们的主要矛盾就成了类似于《食神》里面火鸡姐跟鹅头抢濑尿牛丸生意的矛盾——这个钱我们挣了,欧美日韩就没得挣。

抢生意就得有本事,就像火鸡姐,除了会做牛丸,还得会砍人,还得不怕被砍。砍人这方面倒是难不倒我们,DF快递使命必达,而不怕被砍这件事,相信更是没有谁会质疑,毕竟新中国一路腥风血雨走过来,是经过当时五常的检验的。

问题是,牛丸做得怎么样呢?国际贸易不是过家家,牛丸可以今天跟火鸡姐买,明天跟鹅头买,但国际贸易不行;如果给不了稳定的保障,国际买家凭什么给你下订单?诚然在这方面,中国做得其实不错,毕竟如果做不好的话也不会有现在跟美国叫板的实力了。但是这也导致了,在面对疫情大考的时候,中美的卷子其实不一样。

之前我就盘过,中国是以生产为驱动的经济体,而美国是以消费为驱动的经济体。这看似是只是环节上的不同,但是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以消费为驱动的经济体,结构是极其扁平化的,只要商品供应充足,每一个微观环节的可替代性都很强,翻译成人话就是,超市某个员工感染了新冠不能来上班了,大街上拉一个人就能顶上。但是以生产为驱动的经济体却不是这样,因为现代产业链是极其冗长的,所以生产体系也是很立体的,别说产业链上游公司GG了,就是产业链当中随便一个环节停摆,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而工厂流水线也是,只要有一个环节缺少人手,马上整个产线的效率就会下降。如果放开疫情,今天产业链上这个公司抛锚,明天产业链上那个公司倒闭,层层放大传导到末端,订单直接交不了货;既然你交不了货,那还不如多给印度越南马来西亚一些订单,您躺好养病吧您nei~

这么一来,别说抢欧美日韩的饭碗,自己的饭碗先被印度越南马来西亚抢走了。

更不用说,相比于消费服务业,工业体系的维持和组建难度简直是登天,这也是为什么,有高科技的地方不少,有人口红利的地方不少,两者兼得的也不是没有,但是只有中国成了世界工厂。

现在可以回答Vivian的第一个问题了:产能是我们跟欧美日韩抢饭碗的致胜根本,而疫情对于产能的影响与对于消费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走上一条跟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一样的道路——严格防控。

而要回答Vivian的第二个问题的话,其实很简单:一来是我们已经尽力了,地方政府已经负债累累;二来随着病毒的变异,对于生产体系的影响也在慢慢减小,现在放开虽然也会对生产体系造成一些冲击,但是大约已经能挺过来了。而防控期间的各种牛鬼蛇神,非我所愿见,只能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坏鸟就不种树了。

现在解释矛盾主体的变化应该很容易理解了——疫情前期,病毒本身是对产能破坏最大的,所以要防控;而现在,病毒对于产能的破坏已经退居二线了,愈加严峻的国际局势和岌岌可危的债务问题是当务之急。

接下来,就从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两个方面唠叨唠叨。首先是外部问题,可以概括为外贸、外资、合作、冲突四方面的因素和人民币国际化诉求。

先说外贸,以前搞外贸是为了挣美元,毕竟美元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货币,只有拥有大量美元作为外汇储备,才能有跟别国做生意的资格。但是,在某个事件之后,我国搞外贸的目的不再是挣美元了,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事件要不就是贸易战,要不就是此次美元加息失败,但是这事件发生的时间远比大众心里想的早——15汇改。汇改具体什么内容我就不多说了,自己可以去查,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中美竞争也好,中美冲突也好,15汇改绝对是标志性的起点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搞外贸,是为了什么?如果单从汇改看的话,现在搞外贸是为了挣美元和欧元以及日元英镑等货币,但我如果真这么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我的读者将会二话不说立马把我拉黑,毕竟这种流于表面的废话,谁都能说,为什么偏要听我说呢?

个人认为,以前搞外贸,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毕竟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现在搞外贸,手段已经排靠前了,目的性已经越来越弱,因为挣钱对我们来说还算个事儿吗?我们要的不是挣钱,而是站着挣钱。

想挣钱容易,学日韩跪着;想站着容易,学朝鲜回山里。但是想站着挣钱,就得拿出本事,需要给敢过来做生意的人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毕竟,谁赢他们帮谁。

当然,这不是麻匪火并黄四郎的剧情,不存在什么发动群众就能推翻暴君的童话,我要是真拿这个套路在这儿自嗨,诸位也算是瞎了眼才关注我。成年人的世界,讲究利益,只有跟对方利益绑定了,才能同进退。

现在搞外贸,就是为了跟更多的国家进行利益绑定,用宏大叙事那一套来表述就是,建立以中国为核心主导的全球化贸易体系。没饭吃的给他饭;守着矿不会开发的,拿东西跟他换;家里有油有钱怕被噶的,就拿军火给他防身。利益绑定之后,即使中美角逐的时候这些国家大概率不会施以援手,也不太可能搞小动作;而这对于美国来说,实则是釜底抽薪之计。

除此之外,外贸还能捎带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补足国内某些紧俏的商品,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再有就是能够维持我国的外汇储备在一个安全线之上。

照这么看的话,今后的外贸应该在深度合作这方面发力,而不是广度合作。比如沙特如果跟中国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他们肯定是要将这部分人民币花出去的,至于是买导弹,还是买基建,甚至是买烂尾楼都行,都是深度合作;至于沙特跟中国有多少贸易额,这属于广度,虽然也重要,但是跟深度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同时,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无法跟中国在今后的贸易达成深度合作,大概率会在美国的极限施压下选择明哲保身,比如立陶宛。

外贸能说的其实还不少,但是其他的就比较琐碎了,不浪费篇幅了,下面说外资。

说起外资我可就不困了,我甚至想开骂。中欧投资协定,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协定能救欧洲一命,即使救不了一命,半命总是有的,最起码签了这个协议,中国在欧洲可就有了利益绑定了,美国要想煽动俄乌冲突,中国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可欧洲人偏偏非要自己把这事儿给冻结起来,然后苦哈哈等美国挑起俄乌战争,眼睁睁看着自己家的财富被搜刮一空。等到发现欧洲的工业活不下去的时候,朔尔茨又带着一众企业屁颠儿屁颠儿来中国寻求活路了。真有点儿看不懂欧洲人,跟他们好话说尽合作共赢一点儿用都没有,他们就把自己当爷,非得美国在背后给他们来了一刀,知道疼了,他们又想来抱个佛脚,真是占便宜没够挨了打就秒怂,畏威不畏德,硁硁然小人也。

但是小人归小人,这也怪不得谁,毕竟欧洲都有美国驻军,欧洲那些政客也没办法。不过欧洲一众企业来华投资这事儿可确实是实打实的好事儿,毕竟又给钱又给技术,纵然不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不错的,换谁不高兴,从这个角度出发,希望俄乌冲突保持现在这个局势久一些,等各大企业厂子建好投入生产之后再冷却。

除了这批产业资本,其实还有另一种外资也影响着我国经济,那就是海外融资的企业,比如在美上市的一众互联网企业和借了美元债的一众房地产企业。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互联网企业还没有自身造血能力,企业的运营是靠着兜售股票得到的钱,一旦企业股价下跌到某个临界值,企业运营将陷入困境,搞不好就会倒闭。说到这里,看看bilibili的K线图,不是很乐观,关键PE还是负的,希望能挺过来吧。

而这类海外上市融资企业的存在,多多少少会是一个雷点,美元债也大差不差,所以今后对于此类外资的使用将会相对慎重,但具体会多慎重,我说不上来。

再说冲突,俄乌冲突估计是不会再变得更激烈了,大概率是到了一个相持的阶段了,这倒不是因为两国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而是欧洲没什么油水了。欧洲支援乌克兰,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但是另一方面,在东亚的冲突和切割还未开始,并且我也不认为就会这么过去,毕竟台湾政策法案都搞出来了,CPTPP也搞出来了,并且台湾政策法案还是美国两党一起搞出来的,虽说CPTPP雷声大雨点小,但是费这么大劲,应该不会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东亚的切割不是那么好搞的,一来是美国加息空间没多少了,二来则是美国搞小动作是为了挣钱,但是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我们是会拼命的。美国打的算盘是用台湾问题胁迫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选边站,从而完成切割,所以美国必须想出一个既能搞小动作,又不用跟中国正面拼命,还能胁迫一些其他国家选边站的手段,我是想不到什么好办法,但是我相信美国的下限,等到台积电被搬空,估计就不远了。到时候,这将对中国外贸产生一些冲击,但是应该不致命,毕竟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关于合作。之前说的沙特和土澳都改用人民币结算,这里面其实大不一样。中澳之间,土澳所求无非躺着吃一口饱饭,中国所求无非足量铁矿石维持工业体系,但是你让土澳为了这口饱饭跟美国撕破脸,土澳应该会觉得犯不上,毕竟铁矿石这口饭看上去是中国给的,实则是经过美国首肯土澳才能吃,所以在土澳看来,这碗饭的来源本质上其实是美国。而沙特则不一样,沙特在1974年选择站队美利坚,是因为当年苏维埃太拉胯,以色列势不可挡,不得不站队;而1974年之前之所以选择苏联,一方面是共产主义理想是在是太政治正确了,但更重要的则是他们不想让美国在中东一家独大,如果美国以以色列为据点,成功在中东各国渗透了自己的影响力,那么将没有什么力量成为掣肘,到时候极限施压和各种政变将成为常态,大家都得过苦日子,引入苏联力量之后,美苏的大平衡背景之下,会给中东各国更多的生存空间。换句话说,中东不是土澳,中东王爷有安全诉求,中东国家有主权诉求。所以沙特用人民币结算可以称之为合作,土澳用人民币结算只能称之为不打不知道疼。

最后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肯定会国际化,但是也绝不是美元那种国际化,而且时间会很长。很多人觉得国际化就得是美元那种国际化,就是跟美国一样在不可能三角里面选择完全自主的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跨境流动,换言之就是如果继续实行外汇管制,就不可能国际化。乍一看是这么个理,但看问题一不能生搬硬套,二不能一成不变,要知道中国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诉求,与美国对于美元国际化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毕竟,中国不需要持续不断的贸易逆差来输出人民币用以维持本国经济运转。

实际上二战后的美国,其实也不需要,只不过他们自己玩儿过火了。

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是充当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贸易的桥梁,其次才是作为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离岸交易。现在想搞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的地方可不止一个,要是人民币真要像美元一样国际化,大可不必搞离岸结算,要是人民币真不能国际化,也大可不必搞离岸结算。

以上是外部问题,接下来说内部问题。其实内部问题看着挺多的,比如地方财政,地方债,房地产泡沫,系统性金融问题,就业问题,但是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财政问题。

解决的话,无非不过是开源与节流,可以借鉴香港公交地铁的运行模式。说实话,香港模式也不是啥好模式,我在香港待过,香港的公交倒是不怎么晚点,但是动不动半小时一趟(也可能是我坐的线路比较稀少),地铁倒还不错,就是设施有点儿老。最令人受不了的是香港公交车的抖动,别看贴了个Volvo的标,我估计用的是三缸柴油机,开起来跟三蹦子一样,振得人头皮发麻。

香港公交地铁价格是比较贵的,像我平时刷一次卡就得五块起步,远一点儿的就八块。而香港公交地铁之所以能够盈利,是因为香港这个城市剥夺了普通人通过其他方式出行的权利,私家车不用说了,高昂的燃油税倒是小头,一个车位贵的要四百万港币,不是谁都买得起的;而骑自行车的话,楼上屋里没地儿放,放楼下锁在栏杆上的话,印度阿三会把车上零件拆走,而且香港基本没有给非机动车设计通行道路。于是乎普通人只能公交地铁或者taxi,这么一来公交地铁涨价也不愁没人坐了。

然而不管香港这么搞损不损,他们盘活了基础设施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可能是我国要逐渐改革的方向,毕竟,基础设施总不能一直指望着地方财政输血吧?况且最费钱的投资建设已经搞定了,接下来只需要盘活基础设施的自我造血能力就行了。再者说,地方财政给基础设施输血的目的是盘活城市经济,增加税基;说不好听点儿就是,你以为地方政府给你建那么好的地铁收那么低的价格是给你发福利,其实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参加工作从而交更多的税。

但是以上改革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于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国这种弹丸之地可能有用;然而但凡一个国家有大国诉求,这种改革就显得杯水车薪,这也是中房美股欧日债这种离谱的东西会存在的原因。

中房美股欧日债,大概是这地球上最大的泡沫了,普通民众对于泡沫的态度可能又爱又恨,用泡沫挣了钱的当然爱,想挣钱但是没挣到还被反咬一口的肯定就恨。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尤其是现代国家来说,泡沫却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越是发达的经济体,泡沫就越大。就像非洲,别说泡沫,连像样的金融都么得,一点儿泡沫都没有就健康了么?

如果非要解释为什么泡沫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倒也简单。中国的小两口,花100万买了新房,其中50万是土地出让金,房企收到这50万之后,能够继续跟政府买地,而政府在拿到这50万之后,就能够直接在社会上调动50万的生产力,或用于建设,或用于基础服务,保证城市运作。以美国为例的话,马斯克教主要研发能上火星的特斯拉,需要一亿研究经费,他自己肯定不愿出这笔钱,于是就召开股东大会,于二级市场上出售若干特斯拉的股票,或者发行若干新股,于是成功募集到了一亿,至于特斯拉能不能上火星,股民向来愿赌服输。日欧国债也是同样的道理,日本民众钱存银行还得倒付银行钱,魔不魔幻。

简而言之,对于一个国家官方的泡沫而言,它能吹多大,国家就能调动多少资源。

这时候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中房美股欧日债,都快到了泡沫的极限了,而美联储加息这种操作,就是给泡沫施压,看谁的泡沫先崩,谁就先玩儿完。所以我们能看到各国的魔幻操作,美国一边加息一边放水,英国加息加了一半也开始印钱托底,日本宁可汇率贬值都不加息(最近加了,但只加了一点),中国更是逆势降息——这都是为了保护本国泡沫不破。

好消息是,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所以股市房市债市,只有房市的泡沫吹起来了,债市和股市的体量相比之下忽略不计。尤其是股市,同样的公司,美股能给多少市盈率,A股能给多少市盈率?

因此现在的问题就成了,怎么在这个节骨眼上保证中房泡沫不破,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另一个支柱产业,丝滑地完成换挡。可能有人觉得房地产不会那么快走入历史,因为它太好使了;对此我想问一句,工农剪刀差好不好使,使了多少年,为什么现在不使了,公改私好不好使,使了多少年,为什么现在不使了?

目前A股总市值大概在80万亿左右,国债规模是24.3万亿,地方债规模是34.8万亿,如果不考虑隐性债务的话,加起来大概是59万亿。而某房企测算国内住房总市值大概是570万亿。具体数字肯定是不准确且随时波动的,但是数量级就是这么个数量级,翻译成人话就是,不管是股市还是债市接替了房市的融资角色,考虑到通胀,保守估计都会有十倍以上的增量,当然,这个时间跨度也是极长的。

但是无论如何,接替房地产的不会是房产税,尽管房产税以后必定会出台,同时也可能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型税源,但是它不可能替代房地产,因为房产税没法儿吹泡泡。

其实不少人早就看出这一点了,我也是在18年经高人指点之后才豁然开朗,所以我们现在都在等政策铺路,到时候路往哪儿铺,我就往哪儿躺。

最后,2023年的建议,就一个字:苟。

最后的最后,立个flag,如果美国要在台湾搞事情,不会拖到下半年。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