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最近读完这本书-《后疫情时代》,有一点点自己的思考,于是写下来共勉!

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道路通向光明的未来,社会经济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性、更有韧性;另一条道路则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动荡、危险和不宜居住的世界。

疫情是突然爆发的,在三年前。从惶恐不已到坦然面对,进出公共场所一定会看自己是不是绿码,并且习惯每天被捅嗓子眼。书上说,传染病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引发恐惧、焦虑和大规模歇斯底里的情绪,并挑战社会凝聚力及人们共同管理危机的能力。

这一点可以纵观武汉-上海,我没有置身其中,没有任何评价的权利,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有人让你看到的。我唯一有话语权的是过年回家因为时空交错而被隔离了21天,三周中间还过年,在外奔波很久的我就这一年有个长的假期,却没想到被隔离打败,那时候才知道原来病毒离我们并不遥远,没法逃避的事情就坦然处之就好。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规律,寻找替罪羊,将责任归咎于其他人,这点我们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总能看到很多类似新闻。

面对未来的变化,无论是好是坏,只有我们想不到的。因为我们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只能保证自己努力生活下去。

在宏观角度分析,大脑以线性方式思考,但周围的世界以非线性方式运转,表现出复杂性、适应性、快节奏和模糊性。

当今世界已经有着明显的相互依存的特征,相互依存的世界具有深层的系统互联性,所有风险都通过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相互影响。因为我们生活在即时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让人感觉烦躁不安。每时每刻发生的信息变多,但给你提供决策时间更少。同时相对以前错综复杂,复杂性可定义为我们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东西。

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东西,人们更容易想到正在消失的东西,很容易沉溺于过度悲观的情绪。

在社会的层面中,我们更能看到人性的恶。这来源于认可和价值的不平等。可是问题来了,这种不平等是来自自我认知还是社会判断?

其实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突显的不平等,我们已经发现随着疫情时长不断更新,可能突然居家隔离的风险逐步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前几天我的朋友和我聊天,说觉得有钱人怎么这么多,疫情也没造成多大影响,想一想算不算一种贫富差距的体现?

同样来说,社会现象通常和大流行病具有同样的特征。当贫困、被剥夺感和失去权力的感觉达到一定的拐点,颠覆性的社会行动便成为逼不得已的选择。俗话说无知者无罪。有知者就不一定,这就是你了解的越多,你所知道的问题就越多。并且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最大的不变时变化,在当下新一代的年轻人非常渴望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我们看到前方道路已经支离破碎。

帕拉格康纳指出,在新冠疫情暴露出基于远距离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很多漏洞之前,区域主义已经开始明确地代替全球主义。

有没有可能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人掌舵的世界,新冠疫情发挥了唤醒意识的巨大作用,我们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开始寻求同盟合作,而合作是一种高级的人类认知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去群体组织甚至社团往往会成为一个锻造厂,能够锤炼新的思想和机会。重新进行思考和创造,尤其隔离生活激发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仅仅适用技术革新,也包括文学的想象。

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开始对技术进行重新构建和审视,其中窥探的技术,通俗来讲你打开手机地图就可以可快速知道附近的核酸检测点和城市之间的防疫政策,我们似乎赤身裸体地暴露在光天化日,好在都没穿衣服,谁也不嘲笑谁。这就是所谓的统一为美的解读吧。我相信,未来数年公共福利和个人隐私之间的权衡关系需谨慎拿捏。由于疫情,我们的绝大部分生活依赖于网络,也真是得益于网络服务,我们的生活才能维持正常。

凡事有利也有弊,事物的两面性,无论是未来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不得不说疫情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每个人互动交流的方式,我们也改变着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人性、公平、心理等等,人类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陪伴和社交是我们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缺失,我们的生活将被彻底打乱。

有时候我们会感觉有些日子比其他日子更长,一天像是两整天。所有的时间标识和边界都消失了,时间似乎变得更加无迹可寻,不可分辨。这种感觉在隔离的时候尤为明显,可是这会让我们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珍惜时间,追求更有意义的快乐,学会珍惜眼前人,重启生活。预测未来是傻瓜才玩的猜迷游戏。

最后在后疫情时代,可能推动我们前进的是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认知,但现在谈论这些仍为时尚早,做好自己,按部就班,静观其变。

所有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时代的一粒灰,人身上的一座山。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