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变化与重组

本文梳理了后疫情时代中国在教育教学、企业管理、交通出行、科技创新、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分析了中国在医学及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突发公共卫生治理、社区治理以及国家治理层面的多个研究主题。

进入后疫情时代,无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治理层面,还是更为关注基层社区治理的突发公共卫生治理层面上,更为灵活、更有弹性的韧性治理都成为治理的共同选择取向。同时,构建更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机构协同、协作机制也是未来治理的重大挑战。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剖析了后疫情时代概念界定模糊的问题,探讨了目前存在研究方法使用不够规范、研究设计不足、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割裂的问题,从重组的视角展望了后疫情时代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

2020年6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通电话时,第一次使用了后疫情时代一词。后疫情时代成为可以涵盖疫情过后长期存在的一种态势或者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情况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疫情暴发后的2年多,中国研究人员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尤其是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将有助于中国和全人类寻找作为命运共同体来共同面对人类生存模式及生产模式变革要求的有效路径。

后疫情时代主要领域的变化

后疫情时代中,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因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而且今后也必将发生很多变化,疫情对以下领域的影响成为研究人员关注中国疫情进入常态化之后的焦点。

教育教学领域的变化

学校教育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受影响表现最为显性的一个领域。2020—2021年有关后疫情时代的研究中,以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占据了接近1/3的比例。

从整体看,新冠疫情暴发后,教育遭遇了三大认知门槛,即教学管理层面的门槛、教学实施层面的门槛以及教学评价层面的门槛。鉴于此,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应从多方面转型。

具体来看,即从教学生读书为主变成教学生读网为主;从传授硬知识为主变为师生共同构建软知识为主;教学评价应从学习输入评价为主变为学习输出为主;教学管理从刚性管理和层级化管理变为弹性管理和扁平化管理。此外,很多研究就后疫情时代如何探索更符合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也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医学及医院管理的变化

这场疫情也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医学界对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学实践的深入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重点强调了医学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2条重要启示:一是人畜共患疾病传播问题;二是疫情可能阻滞人类发展总体进程。

在对后疫情时代的研究中,如何提升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应急能力的文章大量出现。针对等级较高的三甲综合类大医院,研究人员关注的是如何增强医院在应对疫情时的韧性。在面对疫情时,医院的诊疗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都必须要根据情况做出转变,医院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必须要相应升级。无论是在治疗模式、治疗流程,还是管理模式方面,医院的应对策略始终要强调医院应急管理韧性的提升。

企业管理的变化

在关于后疫情时代的文献中,与企业相关的达1199篇,占论文总数的26%,足见其重要性。在企业类型方面,研究覆盖了金融银行企业、生产制造类企业、流通类企业、贸易类企业、餐饮旅游类企业等在企业规模方面,规模相对较小、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小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关于后疫情时代对企业影响的研究中,主要涉及的主题包括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路径、数字化转型等。此外,关注不同类型企业,关注企业领导力、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等的选题也较多。

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变化

进入后疫情时代后,对物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冷链物流、跨境电商、航天物流等领域。在众多类型的物流中,冷链物流因其风险暴露度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其他领域的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对交通出行方式、科技创新、城市发展、国际合作、资源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都在且将继续产生深重的影响。疫情大流行过后,散发状态预计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将随之实现转型,以适应新的后疫情时代的要求。

此外,疫情也对多方面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内民生保障制度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保障制度如何应对突发重大疫情,保证医保基金的财政可持续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对治理体系的影响

回顾近两年相关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后,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治理都受到了显著影响,而无论是现在的国家治理、社区治理,还是未来的风险治理,都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治理的影响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化下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被更多人所理解和深刻体会,国家层面的治理最重要的变革来自于治理理念的变革和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嵌入。

而作为管理的升级版概念,或者说是范式转变的新阶段的治理,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后,则将进一步关注韧性建设。这种韧性既包括城市硬件基础设施的韧性,也包括治理制度和方式等软项目的韧性。可恢复,有弹性成为新的后疫情时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

对应急管理体制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应急管理体系、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地方个案经验,还是全国性普适性经验,在应急管理体系方面,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尤其是主要管辖归口并不在应急管理部门,且事件本身专业性极强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和体系,将是未来需要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对风险治理的影响

疫情对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基层治理都有着较大影响。

在宏观层面上,张成岗在现代化带来的全球进入风险社会的前提下,探讨了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所面临的风险治理的几大挑战,主要表现为:社会治理需求和供求不匹配之间的挑战;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治理稳态特征之间的矛盾带来的挑战;社会治理要实现系统性、协同性及可持续性带来的挑战;常态转换为应急态的社会治理机制的挑战。

在微观社区治理层面上,杨思晓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性工具、宣传性工具、监管性工具以及能力建设性工具4类。他对朝阳区人民政府网新闻中心的报道文字进行编码处理,基于结果,讨论了日常防控和应急管理2种状态下4种工具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朝阳区在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

反思:超越变化的讨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散发新常态后,中国研究人员针对不同领域的特点,从或宏观或中观或微观的层面,就实践中的困难或理论创新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概念及时间界定

经过研究发现,仅有少量论文对后疫情时代进行了界定。

最早对后疫情时代进行清晰界定的是2020年4月1日王竹立发表的论文,他认为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

有的研究人员明确给出了中国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清晰时间点,如郑宏等认为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就是后疫情时代开始的标志,而其他研究人员基本上没有给出准确的时间点,只是分别从复工、复产、复学的角度描述了后疫情时代的显著特点。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召开,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胜利,这是从行政角度较为通用的一种认为疫情时代阶段性结束的标志

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的不足

从所使用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在截至目前检索到的4569篇论文中,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均有使用。

总体看,在目前的后疫情时代相关文献中,将某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用于解决某个与主题相关的特定研究问题时,总体研究设计上还略显粗糙,有些文章的研究方法使用不够规范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还有不少文章基本属于思辨型文章,缺乏在必要的研究方法支撑下的证据来证明观点,而思辨本身的深度又略显不足

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的脱节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突然性及其对生产、生活实践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目前检索得到的论文中,基于实际工作领域在面对疫情考验时所产生的思考和反思类论文占了很大比例。但大部分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在学术贡献方面价值不太高。

结论与展望:以重组视角看后疫情时代

通过对后疫情时代的有关研究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普遍表现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中。

从首当其冲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远程工作及沟通方式中的扁平化特征的极大化,到物流配送的无接触方式、交通出行的共享定制模式的出现,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中国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的主题。

与原有常态社会和紧急状态下的疫情时代都不同,后疫情时代意味着全面地对社会资源和人员、机构的重组。

也许目前来分析这场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还为时尚早,因为有些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至少截至目前,我们可以发现,这场疫情从宏观和微观2 个层面上都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

换言之,在这个未来的后疫情时代中,从工作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治理理念到治理模式也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未来的后疫情时代,一切都将被重组,这将是中国人对未来的重组。

作者简介:陈樱花,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公共政策、社会保障等。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2年第9期

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