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曾经来势汹汹的病毒,其影响范围和感染人数开始极速萎缩了,有人还感慨病毒怎么就突然消失成了强弩之末了呢!随着病毒肆虐的记忆逐渐消退,大街上也能依稀地发现不戴口罩的人群,犹言好了伤疤忘了痛。摧残身体和心理的疫情让人总算要松口气了,人们也更多地开始反思三年疫情带来的感触和启发。
图片来至网络
这些天在网络上有位300多万粉丝的大V的猪论的言论引发了强烈反响。他的观点归纳起来就是中年后有权选择不努力而躺平的人生,活着像《庄子》甘当泥潭里的猪也没什么不好。大多数网民支持他的观点,但也不乏反对他的观点的人士,特别是有些公共媒体也参加论战,反对他的观点。从网络论战中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后疫情时代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已经成为了人人思考的重要命题。
图片来至网络
本文不是评论谁对谁错的文章,就从这种现象入手,从心理实证理论角度,分析产生争议的根源,与大家共同思考后疫情时代人生选择的策略。到了50后半段,自己庆幸悟懂得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道理,人世间不可能只存在是与非、对或错的某一方面,而是都搅浑在一起,恍兮惚兮、惚兮恍兮才是人生。
三年疫情就是生命试验场,人人进入了心理学上所称的死亡凸显(mortality salience)心理实验室。在这里人们自觉还是不自觉都触碰到了生命的脆弱,唤起了对死亡相关的想法,意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主动开始思考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自我价值感、减少不确定感。在这样的时刻,也许我们更能拨开世俗影响因素的迷雾,探索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想与哪些人为伍。三年疫情期间各方面的言论都是人们就象实验室触到死亡凸显而发出的呐喊,人们都按来自自身的心理策略发出对策,议论和评价周遭的客观事实。网络里这么多人参与争论也是人们探索这些深层心理活动的正常反映,大V更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心理思考。
图片来之网络
三年疫情提醒了人们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人们从天性畏惧死亡不谈死亡,只有眼前无未来的人生策略中开始思考了不同的人生选择策略。面对死亡凸显,也就是当人们从三年疫情带来的生活现实中,意识到了自己跟世间万物一样,永生是不可能的,从生下来的那一天起你就在走向死亡,而产生了极度的心理焦虑时,就产生心理策略应对焦虑,心理学称为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一般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防御机制策略对付这种焦虑。
一是捍卫自己的世界观,彰显自己负能量,借此逃避现实世界。世界观是后天性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面对现实世界,人们多少隐藏着与现实不相符的负面的世界观,这也是人的生存策略。但是面对更加残酷的死亡凸显,尽显内心隐藏的世界观,会逃避现实的世界,放弃现实的社会交际与自我约束力,躺平这个词语会被无限放大。不再考虑未来,不去考虑进取,只为一时的快感和安逸去躲避。这种策略是大多数人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大V言论得到广泛的呼应,支持他的观点也说明逃避策略是普遍的心理对策。
二是试图增强自尊感,彰显自己正能量,坚持普世的世界观。采取此种策略的更多地把注意力和精力花在那些体现自己自尊的事物上,努力去获得这个社会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有的最高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寻求生命的意义,就是寻求自己优越感。当其成为社会的最高标准,所有人都将在其之下,会拥有极大的满足和优越感。这也是人间的普世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此会对支持普世世界观的人有更多的积极评价,对不支持普世世界观的人有更多的消极评价,以此来维持与强化社会以及自己的信念,会认为自己是这个充满意义的世界的一部分,体会自己对生命意义的价值感,保护自己免受死亡恐惧带来的焦虑。有些公共媒体大批特批大V言论,就是这种心理策略,也是这个社会的应对策略,他们担心个体普遍的前一种心理策略,被网络意见领袖带跑节奏,而影响全社会普世价值观和世界观。
图片来至网络
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今社会在通过三年疫情的洗礼,重新思考和选择人生时,必会产生面对逃避现实还是寻找意义的心理应对策略间的选择矛盾。选择哪一种策略都不是以是非对错来能够乱下定论的,就是人们内心所向,自我保护心理机制起的结果。即使如此,心理选择策略也不会是一成不变走向尽头,不管选择了哪一种策略,也绝不会是仅仅只会偏向一方,而是两种选择策略逐步走向取合,变得更有利于自己生命的存续。
图片来至网络
也就是说选择躺平也好,还是继续内卷也好,选择活着才是最基本的心理策略。加缪曾经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其没有意义的勇气!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天经地义,更没有什么神圣使命,要做的就是听取自己的声音,去做你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他人异样的眼光挡不住自己特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