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期猪价开始回调,但生猪养殖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从非瘟疫情以来,生猪价格涨跌变化之快,令每一位从业者都印象深刻。面对不断出现的涨跌怪相,也有不少从业者对官方发布的产能数据提出质疑,我们该相信谁?猪价逆市波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着眼当下,生猪市场的供需形势如何?展望未来,生猪产业走势如何?2023年,生猪价格是否真的悲观?针对这些大家关心的话题,本文将和各位从业者进行分析和交流。
回顾历史:两次产能数据信任危机
对于不同的人,判断行情的方法不同。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是判断未来猪价走势的一个核心指标,因为它决定了市场未来的供应能力。
随着生猪产业的发展,提供能繁母猪产能变化情况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末和年末数据,也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每月能繁母猪环比变化情况,我们将这类数据称之为官方数据。当然还有不同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数据,更有资本市场的产业调研。
在对这些数据做对比时,我们通常会发现,官方数据和机构数据包括资本数据,经常会出现矛盾。要想科学准确判断未来产业变化趋势,数据非常重要,基于不同数据来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进而在指导产业实践时,甚至会出现盈利和亏损两种极端结果。
来源渠道这么多,我们到底该相信哪个渠道?尤其是在2021年和2022年,官方数据曾经一度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信任危机,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两次信任危机。
第一次信任危机出现在2021年春节前后,从业者应该对当时出现的新一生猪疫病印象非常深刻。对生猪产能的影响,官方数据和机构数据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官方数据是产能一直在恢复,而机构包括资本市场,得出的结论是产能损失非常严重,减幅甚至达到了30%~40%。
基于官方数据和生猪养殖周期,得出的结论是未来10个月后生猪价格呈现出下跌趋势;而基于机构和资本市场数据,则是完全不同的结论:由于产能损失严重,就会判断下半年猪价会暴涨。
由于那段时间官方数据受到了业界的质疑,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相信了机构和资本市场,带来的结果就是压栏惜售,导致2021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体重一路连创历史新高,在峰值时达到了94.15公斤/头。相比正常水平高出了十几个百分点,带来的结果是2021年下半年猪价持续下跌,至9月末10月初,生猪价格跌至10元/公斤左右,损失惨重。
第二次信任危机出现在2022年,4~5月份猪价开启上涨通道时,尤其是6~7月份迎来了一波强势反弹。很多人再次开始质疑官方数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前期去化幅度很小,猪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但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猪价的上涨幅度甚至达到了50%以上,遗憾的是没有人认为猪价上涨是非正常因素引起的。并且在9月、10月选择了继续压栏惜售,导致供应缩量,10月份本该下跌的季节猪价反而逆市上涨至2022年年内高点。最终的结果是从10月21日起,猪价一路下跌,即使是春节前的消费旺季,也没有抑制住猪价下跌的颓势,最终的结果是行业再次陷入深度亏损。
经过这两次数据信任危机,我想我们应该得出一些教训。从数据来源来讲,官方数据的采集点仅规模养殖场(年出栏500头以上)就达到了18万家,覆盖了65%的产能和量级,另外中小散户覆盖面达到了4000个自然村,这是任何一家机构所无法达到的。另外,从数据上报途径而言,并不是一级一级上报,而是养殖场户填报后直接上传至中央数据库,地方各级只能查看不能修改。
退而求其次,不排除在上报过程中,有些养殖场户存在虚报数字的情况,但产能的绝对数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能的变化趋势。另外,从抽样和采集方式来讲,也是最科学和合理的。
之所以花费大篇幅讲数据信任危机,是想告诉大家,通过历年猪价的变动情况以及多个指标的相互印证,官方数据是经得起考验的。这也是下面我们对当下行情和未来趋势做出判断的出发点和基础所在。
产能视角:产能周期决定价格周期
我们常说,价格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供需变化。从需求端来说,尽管人们的饮食结构等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在一定时期内,需求相对保持稳定。因此,价格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供应端的变化。而判断供应变化趋势的核心指标是产能,辅助指标是MSY、出栏体重等。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进行简单表示:
猪肉供应=能繁母猪存栏量*MSY*宰后体重+冻猪肉(进口、储备)。
当然,还包含众多非正常因素,包括人与动物的疫情、预期、资本(金融、期货)等等,而且我们会发现,非正常因素往往成为历届猪周期的主要驱动因素。
某种程度上讲,产能的趋势性变化,一段时间就会带来生猪价格的趋势性变化。2021年2季度一直到2022年的3、4月份,很多人相信产能去化会非常大,价格就会大涨,但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产能去化幅度并不大。非正常因素引起的价格上涨,涨的有多高,最终是会跌回来的。
而从2022年5月份开始,到2022年12月份,连续8个月产能环比增长,但是幅度同样非常小。在8个月的时间里,产能从4180万头增加至4390万头,增长量大约只有200万头,理论来讲,猪价就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一旦出现,一定是非正常因素所引起的波动。
产能和价格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产能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是:产能的波谷对应的是一段时间后生猪价格的峰值,而产能的峰值对应的是生猪价格的波谷。
我们不妨拿历届数据去验证一下。例如,在2021年6月份,生猪产能恢复至4564万头的超高水平,从10个月后的猪价走势,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对应的2022年3~4月份猪价处在谷底。
而从2021年7月开始,产能持续去化,一直到2022年4月份,但是去化幅度仅有8.5个百分点,而往届周期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甚至个别周期达到了20个百分点,理论上来讲,对应的猪价就不应该大幅上涨。但是,我们看到,去年猪价的实际涨幅却很大,从开始的十一二块钱一直上涨到最高点的26.8元/公斤,结果就是产能不支撑,前面怎么涨后面就怎么跌,所以从2022年10月下旬开始,猪价就开始了超预期下跌的情况。
而从2022年4月份开始,生猪产能月度变化再次由负转正,但是累计增长幅度只有5.1个百分点,涨幅非常小,甚至不到往届周期一个月的涨幅。这意味着对应的2023年2月份这段时间,对应的猪价应该不会特别低才对,但由于前面的超涨,才导致了现在的超跌。从这点出发,我们认为,后期猪价下跌的空间不会太大。
生猪产能评估:产能过剩吗?
对于猪价的下跌,很多人认为是产能过剩所导致的,但是如果我们和历史产能横向做对比,其实产能并不过剩。
除了非瘟疫情引起的产能大幅缩减外,大多数时期的产能都超过了前两年的量级。而从增幅来看,2023年产能依然不过剩,那说明什么问题?即使当下在亏损,但2023年绝不应该悲观,我们更多需要一些耐心。
猪价逆市波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春节前后生猪价格波动的内在逻辑。从2022年4月份开始,生猪价格开始上涨,包括10月份,在本该下跌的月份反而出现超预期上涨。在6月底和10月份出现了两次超预期上涨,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对官方数据和发布的预警置若罔闻,在资本的扰动和网络主播一路喊涨的忽悠下,过度压栏惜售,认为春节前猪价还会大幅上涨。
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本该下跌的时候暴涨,而在上涨的时候却出现了下跌的逆市波动。很多养殖户都出现了亏损,但从行业整体来看,2022年是偏盈利的,年均猪价19元/公斤,按照当前行业成本,每头生猪的盈利在300~400元,正常偏好水平。
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猪价全年运行在成本线之上,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如果你没有把握机会,你不亏损谁亏损?你亏损的原因又是什么?是不是该自己深刻反思一下?
养殖户压栏惜售的情绪,直接反映在生猪的出栏体重上。当你认为后面猪价会上涨时,就会压栏惜售,带动出栏体重大幅增加,而降体重的过程则变得非常煎熬。尽管从2023年1月份以来,出栏体重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比正常水平高出不少。所以,现在市场大猪依然偏多,也就意味着短期内,猪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未来还需要挺长一段时间来消化体重。
近期生猪行业趋势判断
短期来看,目前既有利空因素,也有利好因素。
从利空因素来看,供应端年前大猪仍然没有出尽,出栏体重还处于相对高位;消费端一、二季度属于传统消费淡季,会拖累猪价。另外,疫病扰动产生的恐慌性出栏,也会加大市场的供应量。
从利多因素来看,目前屠宰企业随时准备在猪价洼地大量分割入库,而近期二次育肥也是摩拳擦掌。另外,政策面也有收储利多支撑。
从利空和利多博弈来看,目前猪价很难上涨也很难下跌,大概率维持低位震荡走势。但需要格外注意一些非正常因素,例如一些主播最近又开始喊涨,如果大家情绪被调动,再次出现压栏惜售,猪价出现超预期上涨,将会为后面的非正常下跌埋下隐患。另外,近期仔猪价格上涨明显,说明业界对于后市又开始持乐观态度。
当然,对于养殖户而言,如果短期出现大涨,建议该出栏就出栏,不做压栏操作,因为从基本面来看,并不支撑猪价大幅上涨。如果出现上涨,基本就是分割入库、二次育肥拉涨所致,这种临时减少供应,是提前透支后市的供应,下半年仍然还是需要入市的。
放眼未来:未来产业走势研判
从产能和周期的关系来看,理论上对应的2023年2~3月份价格是由上向下的拐点,但由于前期出现了超预期下跌。同时,虽然2022年产能增加,但增幅只有5.1个百分点。因此,虽然周期是下行,但下行速度会很缓慢。
在前面我们提到,目前处于利空和利多博弈阶段,短期猪价呈现出超跌的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大猪依然处于消化过程,但是如果继续下跌,利多因素就会出手。因此,一季度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猪价会大概率维持低位震荡趋势。
到了二季度,利空因素消化,同时消费从五六月份开始逐步好转,疫情扰动到二季度也会减少,所以二季度猪价会出现明显好转,是否会出现超跌下的超涨行情,取决于一季度供需博弈情况。
三、四季度季节性上涨依然会出现,如果按照近期消费表现,下半年消费速度一定会快于产能,猪价一定会上涨。除非异常因素出现,例如近期猪价超跌,大量二次育肥和分割入库出现。
总之,从基本面来看,本轮周期的产能已经稳住,那么,下一轮涨跌幅度都不会太高,持续的时间也不会有以往周期长,影响范围和深度也没有之前周期广。建议养殖户重点关注近期出现的蓝耳和腹泻疫情、后疫情时代消费的变化,以及市场情绪所带来的供需节奏变化,特别是屠宰企业分割入库和二次育肥的再次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