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甲流来势汹汹,对新冠疫情有相互影响吗?

受访专家: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谭晓东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2月23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介绍: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针对新闻发布会内容及近期大众关心的几大问题,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

1、我国本轮疫情是否已经结束?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走出大流行主要有五个指标,一是感染率,包括累计感染率、新发感染率;二是人群的免疫水平或免疫率,主要是体内抗体水平;三是病原体,即新冠病毒有没有发生质变;四是医疗机构每日接诊门诊量、住院情况、重症情况、死亡情况;五是整体防控能力,包括从机制到控制这个疾病的手段和能力。决定性胜利意味着我们已经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完全结束,我们国家仍旧有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感染。

2、新变异株是否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我国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通过监测发现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检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目前,我国在对新冠病毒变异株进行严密监测,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将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

3、保健康、防重症的重点人群有哪些?根据红、黄、绿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有什么意义?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防控策略的调整是非常正确的,一方面从防感染变为防重症,重点关注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另一方面强调了保健康,希望大家尽快从新冠感染中逐渐康复。

根据红、黄、绿三个健康风险等级进行分级健康管理适合老年人、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这也是我们未来防重症的主要举措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执行方面的困难,需要基层未来做出积极探索。

4、现在很多人不戴口罩了,但也有人坚持认为应当戴。口罩现在可以摘了吗?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从保护个人健康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在冬春季节还是要尽量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室内或室外人群密集的场合。戴口罩不仅可以有效防范新冠病毒感染,对甲流、诺如病毒等冬春季节高发的传染病也都有预防作用。

5、未来暴发疫情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可能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比如,学校会不会动辄停课?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新冠疫情很可能一直会有,这也是为什么它被列入了新发传染病的目录,但出现重大聚集性疫情或大规模暴发的概率会变小。至于疫情会不会出现、何时出现,既有赖于相关部门的密切监测和关注,也取决于公众的健康行为能否坚持下去,以及病毒的变异情况等。

如果确实在学校暴发聚集性疫情,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管理办法,从保健康的角度来说,课该停就得停。在心理上,一方面,大家要警惕聚集性疫情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要放平心态。

6、近期甲流突袭多个省市地区,这对新冠疫情会造成一些影响吗?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感染甲流和新冠的症状在初期差别很小,两者很难区别,但中后期会有不同表现。理论上,甲流和新冠属于两种不同的病毒,相互影响的概率不大。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免疫力相应提高,对降低甲流感染风险可能有积极影响。但若不幸感染两种病毒,对身体损伤或许有细微影响。▲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