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教师面临的四大“内卷化”挑战

全文长2600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标志着老师们跨进了后疫情时代的门槛。表面看,结束疫情防控后的校园生活,好像又回到了三年前那样,再也无需隔三差五停课不停学的折腾。

然而,与三年前相比,老师们即将开启的从教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并将带来无法回避的新挑战。我认为,后新冠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名校毕业生下场任教

教师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消息:浙江省温州中学公布2022年招聘上岗的新任教师,11人中有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这11人中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是硕士毕业,甚至还有1人曾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2022年11月初,江苏省淮安中学招聘的22位教师中有15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情况,再度引爆了此话题。

还有一则消息: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天津市高考提前批次录取投档线高达 692 分,这个分数线只比北京大学的705分投档线低了 13 分;东北师范大学在天津的提前批次录取最低录取分数,也高达 687 分,与北京大学705分投档线相差仅 18 分。师范类录取分数直逼清北,表明师范类曾经爱答不理,现在高攀不起。

基础教育从业岗位之所以受到名校毕业生的青睐,是因为三年疫情对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企业因不景气普遍出现裁员现象。一些名校毕业生便选择退而求其次,参与相对稳定的岗位竞争。

名校毕业生下场从教,表面看是教师职业有些开始吃香,但优秀人才资源的导入,必然加剧教师的教育背景、从业背景、师资来源趋向多元,也对中小学存量教师资源的生存空间将会带来严重挤压。

在能者为师、愿者为师的时代,教师将会更灵活地与其他职业自由转换。说得直白一点,教师这碗饭会有更多的人来抢着吃,你不在乎,就会饿着。

2

人口出生率下降

教师总量将会出现富余

翻开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不难看出,从2021年开始,新生人口的出生数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某60多万人口的县级区,2020年新生人口总数为4400人,2021年只有2700人。照这样推算,三年后幼儿园在园人数将会比目前减少近五成。小学生在校生数也将在后续六年后出现递减,大约到2035年达到目前在校生数的一半。

人口出生率下降,并非与疫情高相关,但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将在后疫情时代呈现。

现在养育孩子需要投入的隐性精力成本远远高于显性的经济成本,家庭不怕养不起,就怕育不好。有人曾经调侃:教育是最好的避孕药。国家已经放开了二胎、三胎政策,能否奏效还当拭目以待。

新生人口减少,就意味着几年后学龄人口减少;学生数大幅下降,意味着教师资源需求量同步下降。当然,化解这些年部分学段存在的教师总量不够、学科结构失调等问题,会部分抵消生源减少后对教师需求量的影响,但各学段教师富余是一个大趋势。35周岁以下的教师,未来可能会遭遇去留的考验。

李开复先生曾经说,一个人一生要换4-5份工作,以前我们教师听起来觉得一定要很遥远,总认为教师这个行业最不容易被所谓的人工智能替代。现在看来,李先生的话不是危言耸听。

3

线上学习技术迅猛发育

平庸教师或被加速替代

疫情开始的第一年,线上教育资源还不成体系,教师对在线陪伴学生学习模式不太适应,造成了线上学习一地鸡毛的混乱局面。

经过三年的摸索,面向中小学的线上学习资源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特别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出,网罗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在线开课,形成了基础教育线上教学的国家队阵容,为所有学生共享名师资源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据教育部统计,疫情期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已服务1.8亿学生居家学习,至今累计浏览次数达64亿。由名师主理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诞生于疫情,但绝不会止步于疫情。

与此同时,部分知名校外培训机构,在迫不得已关闭线下学科培训之后,开始转场至线上培训和线上学习资源开发。民间资本对线上学习资源开发的加持,造成了网上学习资源供给充足的局面。

近两年,教育与技术的融合达到空前的程度,一些机构、学校研发了双师型课堂教学模式——名师线上直播教学+线下辅导老师服务,形成了名师价值最大化教学质量高效把控校区发展可复制的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只需要一个名师在远程线上教学,其余的线下教师都降格为助教,负责课堂管理和答疑。

学生们在线领略过全国有影响的名教师教学风采后,对好课堂的期待值一下子被抬高,他们会在比较中看到自己老师的不足,降低对身边老师的满意度、崇拜感。

未来,教育技术的成熟,更大范围共享名师成为了可能,也为不敬业、不专业平庸教师敲响了丧钟。

4

新课标新评价如约而至

倒逼教师更新迭代教学范式

新高考和义务教育新课标推出的时间节点,恰逢三年疫情期间。尽管新高考新评价与疫情没有什么关联,但其带来的影响与疫情后遗症交织在一起,同样在深度影响着教师的行走方式。

1月13日,预测2023年高考趋势的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发布。报告中透露了新高考的五大趋势:

一是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成为高考考查重点。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要求。

二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这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

三是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四是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五是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

高考指挥棒已经发生了转向,必将带来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转型。如果教师还只是抱残守缺,凭着惯性在灌输知识的窠臼里打转转,难免被淘汰的命运。

走进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给教师个体带来的冲撞不可避免。如果教师不想掉入谷底,就该为自己准备好固定桩,在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寻找教育的确定性。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说的那样:学会在散布着确定性的岛屿的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 面对挑战带来的能量冲撞,我以为:唯成长,可抵挡!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往期精彩

◀2023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名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招生中

2023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研组长教研领导力提升特训营开始招生

◀新学期,给教师和校长的成长书单

李希贵:一所成熟的学校,必须坚持不懈地向常规性会议开刀

来源丨静夜思享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