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顾三年疫情:新冠病毒对各行业所造成的影响,需要用信心去弥补
疫情三年,百废待兴,表面来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最受影响的应当还是人们的信心,对于未来的个人的信心,当这种信心开始丧失的时候,将是对全行业的降维打击。
首先我们看行业,2020年当年GDP增速仅仅只有2.1%,这创下了几十年来的新低,然而当时所有人的心思都在新冠病毒身上,自然没有人在意经济的影响。
眼下随着新冠病毒的毒性降低,加之三年来的漫长斗争,也许病毒不会感到疲累,但对我们这些人以及从业者来说,的确是感到相当累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航空业,这一点从这三年机票价格就能够从中窥见一二,成都飞昆明、飞丽江的机票最低时只要三四百元,这还没有一张高铁票价贵,这几年各大航空公司亏损都是以数百亿来计算的,无形之中也导致了很多空姐失业,失业的空间跑去做直播短视频,又加剧了该行业的内卷和竞争。
过去一天好几趟航班,现在是一周好几躺航班,人员流动的风险和成本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航空业入不敷出。
除了航空业之外,其余的行业同样也是惨不忍睹。
去年夏天的时候教培行业几乎是团灭,这对数千万从业者来说所造成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由于去年新冠病毒的传染力还没那么强,奥密克戎变异株还没出现,因此去年的经济增长还算不错,甚至一度认为新冠病毒就此过去。
去年很多互联网行业大举投资,一些行业也开始复苏,当时取缔教培行业,可能也正是由此考虑,但结果是出人意料的。
当新冠变异株奥密克戎横空出世的时候,传播力的大大加强,这让我们防不胜防,于是去年年末到今年开始,病例在各个城市几乎是难以阻挡,也几乎没有彻底清零过。
以成都为例,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成都从未静默居家过,但今年9月份和十一月份,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成都就爆发了两波规模较大的疫情,如果没有二十条的出台和放松,按照当下的疫情传播趋势来看,这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沉重。
因此今年和去年比起来,就是冷热两重天,如果说去年经济还算热的话,那么今年就只有冷,今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消减预算,都在降本增效,最直接的降本增效就是两件事,一件是缩减营销费用,一件是裁减人力。
于是我们看到,今年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人力优化,而互联网公司的缩减营销,又影响到了广告业,对一些自媒体来说,平台的广告业务收入大减,相应的自媒体作者的收入也就大减。
因此这一波,对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几乎都是团灭。
当然了,短视频直播带货还是很火,这很少有人看到这背后的竞争激烈,有太多太多的博主、个人根本就没有起来的机会,就淹没在了大量如潮水般的视频当中。
从航空业到互联网,疫情的影响显然还不仅仅如此。
房地产行业也非常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今天我还看到一个二手房销售在朋友圈说什么没有疫情就没有现在的房价,是危机也是机遇一类的胡话。
他的大概意思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应该感谢疫情,疫情让现在的房价下跌了,而疫情迟早会过去,经济也早晚会好起来,因此他的结论是:现在不买房,更待何时。
这是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失去的东西哪有那么容易恢复,西方航空业到今天才堪堪到达2019年的指标,这说明啥?这说明三年来,我们的经济恢复数据才到达2019年的同期水平,这说明没有增长!
如果不是货币宽松,估计各国的经济都很难有增长的说法。
房地产也是这样,因为悲观的预期,加之手中没钱缺乏确定性,于是人们不是买房,反而大量甩卖二手房,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卖大于买,房价当然会跌。
新房不好卖,二手房就更不好卖了,房地产的萧条从地产商到二手房市场,无一不是如此。
消费也是这样,今年的社会品消费总额有些许下降,眼下的疫情放松应该会导致12月份的消费品数据上涨一些,但考虑到今年已是最后一年,强弩之末,也很难有特别大的作为。
总的来说,疫情让社会的流通性降低了,这就导致了钱的转移速度减弱,当钱的转移速度越慢,这个社会的经济就越冷,钱一旦没有流通,没有快速且频繁的流通,那么经济一定会出问题,这是全行业都会面临的问题。
以眼下的形式来看,钱流向的最多的地方,可能除了银行就是核酸机构了。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商业信心的问题。
这个东西说起来很玄乎,似乎是一个玄学,但实际上商业信心体现在甚至是反应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上,例如你是开源还是节流,你是存钱还是消费,你是找工作还是家里蹲,你是结婚还是生娃,你是学习还是玩乐。
这些个人的行为选择看似只跟自己有关,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社会的整体氛围所潜移默化着,过去在经济好的时代,大家都在讲知识付费,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节目创造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天花板销量,光是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就卖数千万,我也为其贡献了199(当时还未涨价)。
现在呢?
现在大家普遍觉得宏观大环境不那么友好,个人的机会很低,学习似乎也没有用武之地,于是知识付费还火的起来吗?
人都是趋利性的,我说我爱学习,本质上是因为学习能够带给我回报,能够让我在朋友面前去炫耀,去吸引异性,但现在,一个博士、一个研究生找工作都困难,那干嘛还要学习?
这是宏观环境对我们每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娃这件事也是一样的,现在的出生率这么低,结婚率当然也很低,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还不是年轻人觉得压力太大,不敢生或者没有更好的能力之前不愿意将就的问题。
这件事说的深了,其实就是当下宏观环境的压力在改变你的思维习惯,在改变你的行为习惯,甚至是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过去我想的很简单,在大城市上班干几年,就回到老家开一个小卖铺,娶妻生子,然后过完余生,这辈子就这样了。
但当我真正见识过大城市后,你根本就不甘心回到老家开个小卖铺,因为你知道大城市的资源更多更好,大城市有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公园和公共设施、还有更好的医院、甚至大城市还有戏剧、音乐节、艺术展等等。
而对一个小乡镇来说,连电影院都没有。
人人都想留在大城市,那么人人就要面对大城市的竞争和残酷,而眼下的这场疫情三年,显然加剧了这一竞争,让残酷变得更残酷。
疫情让很多能力平平、相貌平平、经验平平、学历平平,也就是所谓的普通人,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压力、感受到了焦虑和不确定性,对这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他们能怎么办呢?
他们唯一的选择是,要么继续留在大城市,要么就选择回到家乡种地。
这个几乎是没得选,当他们留在大城市的时候,他们只能延迟自己的满足感,推迟结婚、生娃、组建家庭,当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们甚至可能选择干脆就不生了。
这是疫情所带来背后的东西,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在疫情之前,生育率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那么疫情之后,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说,生育率下降的可能会更厉害。
对人口的影响,其实就是对全行业的影响,这也是人们用生与不生,生多少来回答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自己、对后辈未来的一个预期。
这是在疫情时代后,我们需要去努力扭转的一件事。
扭转经济信心,扭转宏观情绪,进而扭转人们对于未来的个人预期估值。
我们对未来的个人估值越高,我们的行为表现就越激进冒险,反之,我们就越是保守谨慎。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