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到来后,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曾被视为我国疫情防控最薄弱的一环。如今,疫情爆发期已经过去,如何未雨绸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成为2023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防控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武汉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刚教授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有利于促进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达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基本目标,能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应对疫情凸显基层医疗重要性
新冠病毒并未完全消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过去三年的病毒变异情况看,虽然病毒变异具有不确定性,但总体来看它的致病性已经降到很低。新冠病毒在未来出现地方性流行或者散发可能性比较大,再出现较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除非病毒出现特别大的变异,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在此背景下,我国该如何部署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如何更好应对下一次可能的公共卫生危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近日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应通盘考虑,更好应对下一次公卫危机的关键,不在于激进扩建设施,而是如何培养人才、缩小医院间诊疗水平的差距,在紧急状态下做好扩容。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内江市副市长张永表示,这几年我国多措并举,医疗资源不均衡现象有明显改善,但优质医疗资源在各省份、各地市仍不均衡,医疗质量水平仍参差不齐。经过三年疫情,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更大了,此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是及时必要之举。
此前在2022年末,疫情尚未过峰时,医疗资源挤兑、农村医疗资源薄弱等问题引发了各方高度关注。为此,2022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门发布《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简称《方案》),进一步部署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方案》当时要求,以省内城乡医院对口帮扶关系为基础,遴选省内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按照分区包片原则,与各县(市、区、旗)建立对口帮扶机制,依托县域医共体做好分级诊疗衔接,完善基层首诊、接诊、转诊流程。
紧急应对之下,我国实现平稳过峰,全国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在此过程中,各地城市社会卫生服务站、乡镇医院和农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大部分发热病人的处置和跟踪服务职责。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健委主任刘俊彩在提案里写道,3年来,基层医疗机构积极筑牢基层疫情防控网底,发挥探头作用,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日前对新华社表示,当前中国已经走出了疫情大流行,我国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在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未来疫情的常态化防控需求,以及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的挑战,要化解医疗资源缺乏的结构性难题,弥合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不均衡,让百姓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更强的获得感,进一步强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在推进分级诊疗中的作用亟待重视。
基层医疗能力仍待全方位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政策设计来看,政府应将主要力量与资源放在基层,因为这涉及到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以及公平性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卫生专家告诉界面新闻,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曾出现持续弱化趋势,这种状况在非典爆发后有所改善,但非典疫情结束后,基层医疗发展又开始变缓,直到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才再一次得到提升。
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其中医院3.7万个,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5万个。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有98.0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4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3.6万个,门诊部(所)32.1万个,村卫生室58.8万个。
张文宏此前介绍,当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基层诊疗量占比与基层首诊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此外,张文宏表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补贴在总额上仍处于较低水平,社区家庭医生人手严重不足,慢病筛查等公共卫生项目占用了家庭医生大量时间精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在职业上,特别是科研项目申请、职称申报、人才奖项、成果输出上均存在较多困惑,普遍对职业发展路径感觉迷茫。
王培刚对界面新闻介绍,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存在城乡供给不平衡的现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与医院之间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集中于基础疾病的诊疗服务,先进设备数和大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而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刘俊彩在提案中表示,近年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任务持续加重,但编制和人员没有相应增加,出现工作量大而医务人员少的局面。
刘俊彩建议,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机构作用,加强全科医学临床和基层实践基地教学能力建设,提高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探索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之间上下流动、定期轮转、按岗调配的用人机制,盘活卫生系统内部人力资源。加强监督考核,做实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工作。
上述公共卫生专家指出,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推动服务人员下沉的政策,但还是存在改进空间。比如省级医院医生下县下乡,经常出现扎堆集中挂号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此外,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设备设施相对省级医院来说较为匮乏,会出现专家级别的医生施展不开拳脚的情况,这也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如何打造更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日前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指出,要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农村,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补齐农村疫情防控短板。加强常态化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分级诊疗是合理高效配置医疗资源的有效手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回顾此前经历的重症感染高峰,重症监护病房的快速扩容和分级诊疗在此次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级诊疗,轻症患者在社区、高危患者早干预、重症患者到三级医院,可以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依然存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表示,希望像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一样,全国一盘棋开展三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的助困扶弱工作,帮扶要做到项目有时间、任务有要求,多措并举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也介绍,目前仍存在部分基层医疗资源闲置,患者舍近求远、更愿意去大医院的现象。我们要有效分配医疗资源,不要让基层社区医院闲置,也不能让三甲医院每天都在忙着配药。他建议,三级医疗体系的功能定位要更加清晰,让老百姓愿意、放心到二级及社区医疗机构看病。
对于患者用脚投票,倾向于大医院的现象,张文宏表示,要加强全社会重视,督促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软实力建设纳入工作重心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疾病管理、长期服务、实惠便利的优势,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度、信任度和认可度。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王雅丽则建议加强地方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从每个地级市选拔出当地医院临床最强的学科作为重点专科,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让地市级重点专科越来越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还提出,要加大扶持力度协同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旨在主动调整优质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推动患者在区域内解决看病就医问题。而这也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有效措施。
王培刚介绍,区域医疗中心是由优优质医疗资源比较集中的市级和县级大型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的,上下级医疗机构形成的一种联合体。一般从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输出医院,向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输出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国家的布局已接近尾声,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快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对于培养和留住人才,张文宏介绍,要持续性、阶段性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扩容增能,按需优化硬件和人员配置,提升社卫人员待遇和工作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同时表示,每年都有大量的医疗专家、卫生健康部门的官员退休,他们健康治理经验丰富、社会资源广泛,是加强乡村医疗能力建设所急需的人才。应鼓励医疗领域高端退休人才还乡,在乡村健康发展规划、医疗技术传帮带、健康教育、引进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