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保险产品谁领风骚

疫后保本保息的资产配置需求依旧强劲,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产品力凸显,预计到2025年年金险保费将有70%左右增长空间,增额终身寿对险企的保费和新业务价值贡献比重也将继续提升。而重疾险和医疗险作为非刚性消费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会更大,在险企产品结构中牢牢占据新业务价值权重第一;其中,高端医疗2023年保费有望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速或将翻倍。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文/郑积沙 张成凌等

来源/公众号

2022年,在外部竞品投资收益率波动加大、内部保险公司积极运作下,储蓄型险种的产品力提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效应持续凸显。年金险作为可靠的防御性资产,短中期依旧会是上市险企的主推产品;增额终身寿险凭借其长期较高收益水平、较高价值水平和佣金水平将继续受消费者、险企和代理人追捧,考虑到后续储蓄险还将参与到十万亿级的养老金市场,市场规模依旧十分广阔、前景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重疾险渗透率虽已高但保障缺口较大,错位竞争优势仍在,预计2023年行业重疾险新单保费有望实现5%-10%的正增长,并在险企多样化产品结构中牢牢占据NBV(新业务价值)权重第一。

而医疗险分层消费趋势显现。百万医疗作为险企获客的重要抓手之一,能够带来更大的用户粘性及继续挖掘消费者需求的机会,未来或将加速存量转移并进军中端市场;高端医疗在疫情感染导致医疗挤兑带来焦虑情绪的局面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长空间巨大。

应该看到,健康服务进一步赋能保险销售,有望成为未来价值增长新引擎,其中医疗健康服务不仅能在营销获客层面促进保险销售,更可能成为解决老百姓健康焦虑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和下一个改变健康险的赛点;而险企积极布局保险+养老服务生态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越发明显,亦有望分羹银发经济十万亿级空间。

储蓄型险种仍是主角

截至2022年11月,中国居民的累计新增存款为15万亿元,银行理财约为20多万亿元,而寿险保费规模仅为2.3万亿元。疫后消费者的信心有望改善,但保本保息的资产配置需求依旧客观存在。人寿保险作为具有刚兑属性的金融产品,经万能账户(万能账户收益率在5.0%左右)的收益增厚后,产品收益率具备明显优势、吸引力有所增强,因此储蓄型险种对银行理财等产品的替代效应还将持续显现、销售规模也有望持续增长,挪储或将成为长期趋势。

其中短交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产品力突出,是最主要的储蓄型险种。从产品特点来看,年金险具有缴费期短(一般3-5年即可完成缴费)、安全性较高、收益确定(收益率锁定)等特点,增额终身寿险具有现金价值逐年增长、灵活性高(支持减保取现和保单贷款)、功能全面(储蓄+保障)等特点,在当前投资环境下均获得了市场追捧和消费者喜爱(表1)。

从上市险企的产品策略来看,2022年以来各公司相继推出各类带有储蓄功能的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两全险产品,2022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的储蓄型险种新单保费及NBV增速均快于保障型险种,预计未来储蓄型产品仍将成为各公司的主力产品。

● 年金险产品力凸显

年金保险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一次或按期交纳保险费,保险人以被保险人生存为条件,按年、半年、季或月给付保险金,直至被保险人死亡或保险合同期满。作为保险的基本产品形态之一,年金险作为一种安全稳定的资产配置工具,可以锁定长期收益,具有强财富管理属性。年金险的首要功能是转移风险,可以锁定利率、实现稳健增值,而且收益写入保险合同,因此具有长期、安全、稳定等优点,但流动性较差。

根据保单利益的不同,年金险可进一步细分为传统型年金险、分红型年金险、万能型年金险及投资连结型年金险四类,并主要在保险公司四季度至次年一季度期间作为开门红期间的主力产品进行销售,主要是出于岁末年初时节消费者手中流通资金较多、保险购买能力和意愿较强的考量,保险公司也希望通过集中冲量抢占市场份额、获得大额保费以满足全年经营和投资需求。

因此开门红期间保险公司普遍会以储蓄、理财、高收益等作为卖点来销售保险产品,并采用年金+万能双主险的组合形式以吸引消费者购买大额保单。

以中国平安2023年开门红御享财富年金保险为例,其产品形态为交3/5保8,即投保后前3/5年需要缴纳保费,从第5-7个保单年度开始领取生存保险金(3年缴费则每年领取首年保费的60%,5年缴费则每年领取首年保费的100%),第8年保障期满后,若被保人依旧生存则能获得100%基本金额。我们以30岁成年男性进行测算,按1万保额交3年的情况,则第5-7年每年返还6000元,第8年满期返还15359元,年化收益约为1.93%。

在此基础上,保险公司通常还会搭配万能账户进行组合销售,即年金险给付的生存保险金和满期金可以进入万能账户实现二次增值,以提高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如有自有资金也可以自由放进账户。就平安搭配的聚财宝(2021)万能账户来看,合同保底利率虽只有1.75%,但近三年结算利率处于4.7%-5.0%区间,若我们按4.7%的结算利率数据进行静态测算,该年金+万能产品持有10年的年化收益率约为2.80%,20年为3.80%,30年为4.11%,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得益于突出的产品力,年金险在保险产品畅销榜上稳据C位。从上市公司公布的具体产品信息来看,2021年平安人寿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产品全部为年金险,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产品中有4个是年金险,太保人寿保费收入前五位产品中分红险占据2席,新华人寿保费收入前五位产品中则有2个年金险和1个分红型两全险。

从上市公司的总保费收入占比来看,2022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的储蓄型险种的保费占比分别为54.2%、39.9%、34.9%、45.7%,储蓄型险种的保费贡献均超1/3,其中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的储蓄险保费占比环比2021年分别提升3.5和0.2个百分点。

作为一种可靠的防御性资产,年金险预计未来还将在居民资产配置中持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对于高净值客户,本金的安全一直是最主要的财富目标,根据《招商银行私人财富报告2021年》统计,在考虑资产配置时,44%的高净值人群面临的主要难点是资本市场波动太大不想承担太高的波动风险。

此外,在疫情和外部冲突影响下,高净值人群的风险保障意识也有所加强,对资金安全性的需求提升,年金险等保险的重要性显现。人寿类保险在规范监管下逐渐回归保值增值功能,也驱动了高净值人群对保险的长期投资需求。

我们认为年金险在短中期依旧会是上市险企的主推产品,也将持续成为险企保费的主要贡献来源。根据行业统计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为37356亿元,同时考虑到年金险保费占比短中期内将继续稳步提升,因此按照年金险45%的占比测算,到2025年年金险的保费收入预计为16810亿元,对应当前保费的增长空间约70%,同时考虑到后续年金险等保险产品还将参与到十万亿级的养老金市场,年金险的市场规模依旧十分广阔。

● 增额终身寿险因保障+储蓄渐受追捧

作为既可以抵御身故风险保障、又可以实现家庭财富稳定传承的金融产品,增额终身寿险在2022年被更多险企大力推广,对保费和价值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增额终身寿险是指保额会不断增长的终身寿险,相较于传统寿险产品,其主要特色在于保额在生存期内可以灵活支取,而其增额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单缴费期完成后,保单的现金价值和身故保额通常会按照每年3.5%的复利进行递增,且持续到终身。而其凭借长期IRR基本均在3%以上的收益锁定优势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在银保市场也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

2022年初以来,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保人寿等上市险企也相继推出盛世金越、御享年年、荣尊世家、长相伴等终身寿险产品,并予以极大的推动力度,有力地弥补了保费增长缺口、贡献业务增量。

根据行业统计数据,增额终身寿险的保费收入在人身险公司中的占比越来越高,2020年发布财报的76家人身险公司中,约有30家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中都出现了增额终身寿险的身影。

平安人寿盛世金越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2022年3月推出之后,对公司每月NBV贡献颇多,有力地支撑了公司的业绩增长,同时该产品也是公司2023年开门红的主推产品,预计2023年在公司NBV中的占比有望继续提升。

太保人寿长相伴(臻享版)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是公司2022年的主力产品,也是助推公司价值转型、使得公司2022年三季度NBV增速转正的核心驱动。预计该类产品仍然是公司的主要价值贡献来源。

2023年,凭借较高价值水平和佣金水平,增额终身寿险仍将受到险企和代理人的追捧,保费增速将保持在较好的增长水平,在险企的保费和NBV中的比重有望继续提升。

但值得关注的是,增额终身寿险需求爆发的同时,也暴露了较多销售误导问题,如个别公司宣传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5%,混淆了保额增长和投资收益概念,或将增额终身寿险类比理财产品,忽略其保障功能,诱导保险消费者中途退保,不符合产品设计初衷等。对此,银保监会多次发文通报,严令不得进行欺诈、隐瞒或误导性的宣传,不得发布夸大产品收益、掩盖产品风险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在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监管将持续严厉打击激进型公司的销售行为,政策从严治理预计短期内将对产品销售造成一定冲击,但有利于行业防范利差损风险、合理管理并引导消费者预期(表2)。个别在设计上打擦边球的中小险企的产品可能加速退出市场,但头部险企在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投资收益和附加费用率假设等方面普遍保持审慎态度并严格遵守监管的要求,相关产品策略因此不会受到较大冲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上市险企等稳健型公司的竞争优势,推动居民持续、理性消费。

健康医疗保险分层趋势显现

参考海外发达国家经验,美国和日本自2019-2022年的季度GDP和寿险(不含年金)保费增速,进一步验证了健康险保费增速与经济相关性较强,其中美国的健康险增速滞后于GDP一个季度,日本的健康险增速则与GDP表现基本一致。后疫情时代下中国居民对经济复苏和未来收入的预期改善,将显著带动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修复,有助于重疾、医疗等健康险产品销售回暖。

● 重疾险:业务压舱石

重疾险于1995年被引入中国,从2016年开始成为市场上保障型人身险的主流产品,特点在于保大病、确诊即赔、赔付金不限用途。由于重疾险解决的不仅仅是治疗费用的问题,更多是弥补被保人罹患重疾后可能面临的收入损失和经济压力,因此在配置重时往往强调保额优先。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重疾险保费收入为4574.6亿元,同比下滑6.7%,是近6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而新单保费从2019年起已经跌破千亿规模,持续负增长。

以中国人寿为例,其2022年重疾险超85%的理赔金额都是10万元以下。这一数字与目前重大疾病所需的10万-80万元康复费用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匹配性。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保障缺口恐将更加明显,重疾险市场远未达到饱和状态。

从重疾险的产品分类来看,根据保障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定期型、终身型;根据赔付次数不同,可以分为单次赔付型、多次赔付型;根据是否包括身故返保额,可以分为消费型、储蓄型和返还型。

随着寿险转型步入深水区,各公司不断加快产品升级步伐。2022年,中国人寿推出尊享福、惠享福2款重疾险产品,新华保险推出多倍新守护系列产品,均提供重大疾病分组多次赔付等保障功能;平安人寿则推出守护百分百全能保险产品计划,由两全险+重疾险组成,全面覆盖轻中重度疾病,产品形态不断优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不过,由于当前市场主流的储蓄型重疾险保费相对较贵,对低收入人群吸引力有限。

长期以来,重疾险是寿险公司最重要的新业务价值来源。根据中国平安年报披露,2015-2019年代理人渠道长期保障型业务(主要为重疾险)NBV占公司新业务价值总额的比重均在70%左右,随后2020-2021年则连续下台阶,NBV占比逐年下降至52%和33%。经过近三年的深度调整,我们预估2022年平安人寿长期保障型业务NBV占比约为30%左右,同比降幅有望显著收窄。

2023年,我们预计行业重疾险新单保费有望实现5%-10%的正增长,各险企重疾险NBV占比也将逐步企稳甚至回升,在多样化产品结构中牢牢占据权重第一,从而充分发挥好业务压舱石作用。

● 百万医疗:人人必备的基础配置

百万医疗险是指医疗费用报销额度百万以上的医疗保险,最大优点在于高杠杆率。而且,百万医疗险解决的主要就是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导致住院所产生的各项医疗费用问题,构成了对普通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具有保额高、保费低、性价比高的优点,向来有杠杆率Top1的保险之称,但主要针对大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免赔额以下的普通小病不能报销(表3)。

2016年8月,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推出尊享e生,拉开百万医疗险产品帷幕,并成为现象级网红产品。在之后的几年中,寿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等100多家保险公司和80多家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并开启了长达五年的狂飙突进。

根据众安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2019年中国百万医疗险用户规模已达6300万人,2020年突破9000万;保费规模也从2016年的10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520亿元,增长超过50倍。

2020年,城市定制商业医疗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惠民保)登场对百万医疗险的市场份额造成不小冲击,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则标志着短期健康险步入重规范、严监管的发展新阶段。从费用报销范围来看,惠民保仅限于社保内,而百万医疗险还可报销社保外的医疗费用,范围有所差别,因此惠民保并不是商业医疗险的全部;但同时也要承认的是,在惠民保普及的市场中推广百万医疗险的难度更大了,尤其对于专业素养和销售能力不过关的代理人来说更是如此。

不过,由于百万医疗险产品性价比和市场认可度高,因此成为了保险公司入门级的获客产品,虽然价值率不高,但却是重要的健康险组成部分。而且,作为险企获客的重要抓手之一,百万医疗未来或将加速存量转移并进军中端市场。

以百万医疗为代表的短期医疗险日益接近规模天花板,但今后寿险公司还可以发挥牌照优势,加强与财险公司的区隔壁垒,加大长期医疗险的推动,将短期医疗险的存量用户转化到长期医疗险,提升产品价值率。同时,加快产品升级,将产品责任范围向中端医疗上探延伸,在投保门槛、医院范围、保障责任、服务质量上均有所加强,利用相对亲民的价格和较广的医疗网络覆盖面,提升对于新中产人群的吸引力。

● 高端医疗:中高净值人群追求医疗品质的有效工具

目前,中国医保仅能保障在社保定点医院就医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用药范围也仅限于社保药品目录。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则多参照社保报销,保障范围通常通常仅涵盖住院费用、手术费用等,无法满足部分客户对特需医疗等的特殊需求。

高端医疗险作为针对中高净值人群所设计的医疗费用保险,具备了超高保额、就医直付、突破国家医保限制、覆盖范围广、保费高昂等特点,更关注极致化的服务体验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因此,高端医疗能保证享受全国乃至全球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解决资源调配问题,实现医疗自由。

不过,由于高端医疗险在服务、核保、理赔等方面存在较高门槛,目前真正形成业务规模的市场主体并不多。根据行业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高端医疗保险保费收入为27.51亿元,2021年达129.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7%,较数万亿级人身险市场占比仍不到1%,在健康险整体市场占比尚不足5%。

随着未来中高净值人群不断增加,其对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体验的需求升级,将进一步驱动高端医疗保险在极低基数下快速增长。根据相关预计,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将会增加一倍达到8亿。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中高净值人群更加关注由身心健康带来的安全感,高端医疗险将成为中高净值人群寻找医疗资源最主要的手段。

我们预计,2023年行业高端医疗保险保费有望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速或将翻倍,在健康险市场占比亦会持续提升,成长空间巨大。

* 作者为招商证券研究所分析师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