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后疫情时代的文明竞争 |
编者按
赵全胜 【海外看世界】主编:
疫情过,两会开,中国大陆又开始启动了国际交流的新阶段。为此我们邀请了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19位学者从疫情本身,中美交恶,决策考量等三个方面展开评论。希望能起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应对不确定局面的作用。
参与本次快评的学者及所在单位:
赵宏伟 日本法政大学
朱志群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
庚欣 香港凤凰卫视
李恩民 日本樱美林大学
郑振清 清华大学
刘佩仪 台湾金门大学
李晓东 日本岛根县立大学
张发林 南开大学
邓中坚 台湾政治大学
杜新 庆应义塾大学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张兵 日本山梨县立大学
刘曙丽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
郑宇 复旦大学
雷少华 北京大学
陈淑英 美国华盛顿大学
武心波 上海外国语大学
刘星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
张东宁 东北师范大学
[后疫情时代的文明竞争]
李晓东
日本岛根县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部教授
19学者评后疫情时期的国际交流系列第7篇
人们开始步入后疫情时代,但世界却没有为此松口气。乌克兰战争、中美交恶,大国间的紧张与冲突使世界充满充满了不安,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全球一体化在互联网和AI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中日益深入,而在国际政治的世界中脱钩却成为热门话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来,国家间的战争与交恶关系到的是传统的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疫情则属于跨越国境的人的安全保障问题。环境、疫病等跨越国境的人的安全保障问题要求各国间的协力共渡,然而在现实中各国间却壁垒森严,甚至互相指责,疫情初期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助精神所体现的人的善意被掩盖,人的安全保障问题也为国家理性的逻辑所绑架。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本不是抽象的国家间(inter-state)的关系,而是nation之间的关系,它意味着具体的民族和人民。可以说,在被国家理性绑架了的国际关系中,人被自身建构的国民国家(nation state)异化了。
中美交恶中美国以各种方式推动西方盟国对中国的打压,显然不是军事力量上的竞争,那样只能置地球于绝境之中。美国将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其本质是将中美之争作为关于价值观、文明观之间的竞争。在美国看来,既然中国的发展并不是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违背自身的价值观,那么,中国的崛起和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就意味着是对美国主导的现有的国际社会秩序的潜在的挑战,是意欲改变既有国际规则。因此,中国的富强的目标与美国的担忧与不安势必意味着这场竞争将会是长期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有将国际关系从国家理性中解放出来,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inter-national)关系,而作为留学、技术、学术、文化的交流主体的人,同时也是各自文化的搬运者,他们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唯我独尊拒斥他者的文明是没有未来的,这一点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自明之理。文明不必是冲突的,却可以是竞争的,只有一如既往地以开放的姿势面向世界,通过人的交流积极迎接并展开良性的竞争,增强对话,展示中国自身的文明的特色,才能使脱钩成为不可能。
本文由海外看世界平台独家首发,文字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