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庸
疫情远去,内地电影市场与海外的交流终于重启,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都有不少好消息。
引进来方面,去年一度缺席的进口片,今年集体获得回归机会,既有超级英雄商业大作,和《铃芽之旅》这样的高热爆片,也有文艺、惊悚等中小体量影片轮番丰富市场。走出去方面,上月刚结束的柏林电影节刮起中国风,十余部华语片入围各单元,虽最终未有斩获,但也结结实实刷满了重返国际的存在感。
《深海》《艺术学院》《雪云》《白塔之光》
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电影版权代理商,都是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中间人,主营海外引进的版权买家,是进口片方与国内市场之间的桥梁,负责海外发行的版权卖家,则是连通国内影片与国外发行商的渠道。
承担关键枢纽角色的版权商,无疑是对后疫情时代内地电影市场的引流和出海,嗅觉最敏感的人物。由于资源所限,兼具买家和卖家双重身份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多见,但和观映像,就是这样一家难得在版权引进和国际发行两大领域,都有丰富经验的公司。
一家版权商的引流与出海之路,正与内地电影市场的海外沉浮息息相关。骨朵与和观映像版权引进负责人Anya、国际发行负责人Tina聊了聊,后疫情时代版权代理业务的机遇与困境。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版权引进,是和观的起家业务,成立以来,和观已推介200余部引进片进入内地。但和观的业务方向,与大多数民营版权代理公司有所不同。
大多数公司,主做更倾向于商业片的买断批片引进,比如正在热卖的《铃芽之旅》,就是由内地版权商向日本片方买断本片版权,再通过版权商助力,登陆内地市场。但由于引进流程较为复杂,许多批片要等到海外公映数月甚至好几年后,才在内地公映。延期导致影片新鲜度下降,可能影响票房表现。此外,批片大多是中小体量,尤其疫情以来,批片市场萎缩严重,像《铃芽之旅》这样的批片爆款极为罕见。
和观的主营业务,则是文艺片引进,选择的影片大多是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上亮相的佳作。谈及业务方向的选择,Anya认为,做批片有一点赌博性质,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但却相对不可控,回款周期和回报情况都难以确定,存在很大商业风险。文艺片版权费用一般较低,回款也相对更稳定。大部分批片公司可能一年只能做一两部,但和观每年可以采购30多部新片,还有一些经典老片。
业务方向的不同,导致了商业模式的不同。首先体现在选片上,和观希望做到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和观一般在国际大型电影节,或大型电影市场采买影片,大节展的背书,基本保证了影片的艺术性。Anya介绍,今年柏林电影节上,和观就采购了多部影片,其中包括斩获最佳导演奖的《北斗七星》。去年柏林电影节奇遇单元入围,在日本荣获多项大奖的《惠子,凝视》,也已通过和观引进,在优酷上线。
商业性层面,影片与中国观众需求和审美的匹配度,以及国内发行的可能性,则是主要考量因素。《薄荷糖》《恐惧的代价》等近年电影节上一票难求的4K修复经典影片,是和观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因为公司团队以女性为主,和观对女导演作品,或女性、青少年题材影片也较为青睐,此类影片既在国际上有所起势,也在国内有不少忠实影迷。公司的选片方向较为垂直,越做越有经验,积累了很多观众。Anya说。
具体引进流程上,和观会跟一些国际发行商进行联络,观看影片的样片或剧本,再通过团队内部探讨,确定是否有意向跟进。如果有意向,就会与发行商进行商务谈判,确认价格、条款、发行渠道后,就会进入报审、翻译、字幕制作、版权文件处理的流程。这个流程大概需要一年左右,但由于和观的选片相对文艺、小众,就算引进窗口期较长,对影片的影响也较小。
窗口期的影响,还与影片的发行渠道有关。和观引进的影片大多并不会通过院线发行,而是会首先在北影节、上影节等国内电影节上亮相。电影节的影片审批流程相对耗时较短,且在节展上,也容易找到此类影片的受众。之后,和观会推动影片先后登陆电视台、网络平台、影碟等各项渠道。
由于不在院线上映,窗口期对影片的影响变得更小,但也导致引进业务的投入回报比不算太高。不过Anya表示,引进文艺片在平台、电影节、影展等渠道,还是有一定市场需求,且因为采购的版权年限大多为7-10年,影片长尾效应也就往往显著,公司可以持续获取影片的价值。细水长流,也是一条版权商为内地市场引流的生存之道。
后疫情时代,从焦虑到谨慎
多年深耕版权引进业务,让经常前往戛纳、柏林、多伦多等国外大型电影市场采购影片的和观,与一些对华语片感兴趣的海外买家有了接触。海外发行,也就开始成为和观的另一项重要业务。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上,和观就带着《爱情神话》《暑期何漫漫》等25部影片参与了电影市场活动,与来自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买家进行接洽。
在选片的考量上,与版权引进的业务方向一样,和观依然致力于推广华语文艺片、纪录片等相对小众片种的海外发行。Tina表示,影片质量是第一位的选片标准,和观也会积极推动这些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亮相,以提升影片的海外声量。比如《爱情神话》就曾前往釜山国际电影节进行国际首映,《春潮》则在波兰五味亚洲电影节拿下了最佳影片奖。电影节加持,以及影片本身的高质量,让影片取得不错的销售成果。
在发行渠道上,华语商业大片往往会登陆国外院线小范围上映。但Tina表示,除了院线渠道,海外发行还有其它新媒体类的发行可能。对于一些文艺片来说,海外发行的这项收益,既能帮助影片实现成本回收,也能助推影片名誉。
同时,在帮助中国电影出海的过程中,和观非常在意影片给海外传递了怎样的中国形象。事实上,国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正是公司在海外发行时遇到的困难。我们不会因为这些刻板印象,就选择某一个片子,但因为这种刻板印象,国外观众对华语文艺片不够了解,会是我们发行时遇到的难题。Tina说。
疫情,则更提升了海外发行的难度。Tina告诉骨朵,很多原计划要在海外当地开办的艺术院线,都因为疫情期间失去了收入来源或预算,而被迫取消合作。对于版权引进来说,国内的各大电影节作为和观的首选发行渠道,在疫情期间受影响严重,经常出现延期、停办的情况。尽管和观也积极参与了一些线上电影节展,但无论是节展还是平台,对影片的要求都更严格,预算也更少,导致发行更加困难。
对于一家主营海外业务的公司来说,疫情造成的巨大影响,显然还包括与海外沟通效率的降低。尽管疫情三年,和观还是在长期合作伙伴们的信任和帮助下,及时采购和发行了不少新片,但这些流程只能通过发邮件更新片单、举办线上会议等形式进行。Tina表示,作为销售,跟买家面对面聊,是最可靠直观的,用邮件约线上会议,聊完了再后续跟进,整个流程的时间线就肯定会拖长,不够高效。
去年戛纳电影节时,和观作为中国买家,无法前往线下与海外代理商实地交流,则让Anya感触颇深。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线上发邮件约开会,人家没有时间理你,因为都在线下谈。去年戛纳也拿到不少片子,但速度比较慢,如果在线下,可能直接在市场就把合同签了,但是在线上,就要等到市场结束好几天了,才能有反馈,这也是疫情时候大家比较焦虑的原因。
随着今年疫情过去,Anya顺利来到了柏林电影节和香港国际影视展,参加线下电影市场。由于柏林举办期间,国内疫情形势还处于调整期,前往线下市场的中国版权商并不多,但市场整体已经基本恢复常态。重回线下的Anya感受到了久违的热闹,但也发现市场参与者们的心态,明显变得比疫情前更谨慎了。
疫情前,国际电影节的重点影片,动辄能在市场上火热销售版权到几十个国家、地区,但今年,整个市场的交易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大家不再抢购影片,而是会观望很久,再做决定,这是全球性的现象。只能说,市场还在恢复期。或许要等到5月份戛纳,才能再恢复一些。
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对华语片的需求本就不算高的情况下,疫情显然进一步降低了需求,Anya告诉骨朵,疫情以后,观众对电影的整体需求下降了。法国片商告诉我们,法国院线之前很大一部分受众是老年人,现在老年人很多原因都不太愿意出门,都在家里看电视,这对法国院线来说也是一个很大打击。包括北美颁奖季影片的票房衰退,也与这些因素有关,这种影响是全球性的。海外版权商们手上都有各自的本国片,本国片都很难的时候,引进华语片肯定更难一点。
从疫情时代的焦虑,到后疫情时代的谨慎,对市场环境最为敏感的版权商,显然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但后疫情时代线下观影习惯的复苏,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寻找更多可能性
高口碑日本爱情片《稍微想起一些》,是和观在去年北京、金鸡等国内重要电影节上,力推的影片之一。影片在去年节展上的几次放映一票难求,影迷反馈极佳,甚至呼吁加场。
影迷们带来的声量,让本片在行业内更为人知,也让和观萌生了推动本片走上院线的想法,开始为此寻找合作者。Anya直言,在采购本片时,我们有保留院线发行权,但确实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要上院线,还是因为线下影迷们反馈确实好,才引起了行业关注。希望大家在电影节看到好片,可以多多呼吁,也许真的能为影片争取到院线发行的机会。
院线发行对和观来说,是一个全新领域,Anya认为,上院线还是一个偶发行为,院线批片要争取配额,要过审批,要有发行伙伴,很多因素汇集起来,才有可能做成。
好运的《稍微想起一些》,凑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宣发方上,和观最终与宣发公司聚合影联达成合作,影联曾成功运作过另一部高口碑日本爱情片《花束般的恋爱》,正有延续辉煌的打算,双方一拍即合。档期上,影片又赶上了后疫情时代引进片放开,最终定档于4月14日全国公映。
影片的宣发工作,由更熟悉院线的影联主导。选择4月14日这个档期,是因为这天是专供单身人士的黑色情人节,与影片讲述放下失恋情结的故事相吻合,影联也以此为情绪基点进行宣发,并积极与同样讲述失恋故事的《花束般的恋爱》进行联动,在各大平台上起到了一定效果。和观则负责在版权、与日方对接等方面进行配合,并以公司既往积累的文艺片影迷观众为核心,展开宣发工作。
在宣发模式上,和观一直主打深度,希望增强观众对文艺小众影片的文化感知,比如为探戈舞题材的《最后探戈》线下放映,配套了探戈历史讲座、舞蹈教学,为听障题材的《惠子,凝视》请来手语博主录制播客,解析片中的聋人文化。
这样的宣发未必有直接的商业转化效果,但却为和观长期积累了一批深度影迷、文化爱好者,作为固定受众。在《稍微想起一些》的宣发上,和观也将通过公众号播客、小红书、豆瓣等各项媒体渠道跟进宣传,提升本片在文艺片观众中的声量。
和观的日常宣传工作,其实已经超出了一个版权商以to B为主的业务范围。但Anya认为,引进影片,最后的目的还是希望让更多观众看到。我们的片子比较小众,所以花很大时间精力,用各种方式直接to C,跟观众产生互动,从而聚集观众。
这种对宣传的重视,也与后疫情时代版权商身处的困境直接相关。Anya坦言,生意不如之前好做,就必须更加积极地寻找、保护、乃至培养观众。和观甚至与一些大学展开了合作,进行公益性质的放映,希望从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影爱好。这当然不会直接产生效益,但通过收获新观众,或许在未来的商业转化中,可以发现更多可能性。
而在后疫情时代线下观影复苏的形势下,和观也在积极推动更多影片走上院线发行,与更广大的观众见面。比如《惠子,凝视》尽管已经上线,但和观仍希望有机会通过院线发行本片。不过,当下内地院线中文艺片较为有限的市场体量,让和观在谋求院线发行时有些不易。
Anya表示,说实话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合适,但院线对文艺片的定义是非常苛刻的。一些合作伙伴认为《惠子》太文艺了,对于现在市场来说节奏偏慢,观众难以进入,口碑就容易滑坡,也就不一定卖座,所以对院线发行都比较谨慎。只能说,我们在选片上,以后会更偏向于往电影节、院线两种发行路径都合适的角度去选择。但大多数节展文艺片,确实没那么合适内地院线,最好的方法还是先去电影节,不过我们肯定会积极尝试院线发行。
从版权引进到院线发行,是一条漫漫长路,而华语片的海外发行,也有很长的路要走。谈起华语片在海外的市场生态,Anya认为,国内对海外发行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大家觉得海外发行是无所谓的小钱,顶多去个电影节得了奖就挺好,但其实这背后是有商机的。能走院线发行的大体量制作,还是会有一定收入的回报,比如《流浪地球2》的海外成绩就很好。文艺片发行相对困难,但也有它的方式,只是没有那么轰轰烈烈。
收入之外,海外发行最大的作用,还是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真正实现文化出海。正如好莱坞、日韩影片在国内带来的文化影响力一样,中国文化要想通过电影在海外实现相应的影响力,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今年席卷柏林电影节的中国风,作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重启出海的关键事件,让Anya很是感慨。柏林对中国电影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是很高的,尽管之前电影行业有些萧条没落,但国外电影节对中国电影还是有期待的。不过坦率的说,大部分入围柏林华语片的版权,都在欧洲的片方手里。我们自己做国际发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把自己的影片带出去,这个很重要,也很迫切。
后疫情时代,内地电影市场引流与出海的重启,无疑令人振奋。但从和观这家版权商的经历与探索中,可以看出,无论在版权引进还是海外发行上,中国电影产业的路都还长。好在,可能性总归是有的,化用《稍微想起一些》的片名,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或许我们对内地电影市场与海外的交流,还可以稍微期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