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崔瑾玥】今年以来,海南消博会、广州广交会、上海车展、成都糖酒会、武汉文博会……从综合性展会到细分行业展会,曾受疫情影响几乎停摆的中国会展行业加速恢复,呈现爆发式增长。作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中国快速增长的会展经济正在为全球企业带来商业新机遇。
正在创造新高度
倪晖是一位国内大型民营会展公司的董事长,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2月以来,他的工作就一刻都没有停下来过。他所在的会展公司一年能举办数千场会议,而今年快速爆发的行业需求仍让他感到应接不暇。据我的亲身感受,截至目前,会展行业的热度已完全恢复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甚至正在创造新高度。
据商务部统计,2023年一季度,境内专业展馆举办的展览活动共计540场,同比增长3.3倍;展览总面积103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倍。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题材的会展增长迅速。北京、上海、辽宁、广州、深圳等省市展会恢复较快。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首条即明确指出,推动国内线下会展全面恢复,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重点展会,均要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持续培育境外自办展会。中国的会展行业正在联动海内外,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新标杆。
《环球时报》记者4月曾赴广州参加第133届广交会,162万平方米堪称全球巨无霸的广交会展馆里重现万商云集。外国商户漂洋过海来到广州,在会场现场忙着观摩产品并与中国展商进行洽谈。
《环球时报》记者从第十二届中外会展投资合作洽谈会全体大会上了解到,中国的会展经济曾在2019年达到标杆式的新高度,在办展数量、展会面积都达到全球第一。今年一季度,国内在办展数量和办展规模方面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分别增长了3.3%和2.3%。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认为,2023年中国展览业迅速恢复,有望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展会市场。
在城市上空撒钞票
如果一个城市办会展,就相当于飞机在这座城市上空撒钞票。这是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对会展经济所做的生动比喻。倪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行业曾有过专门测算,展会经济的投入与相关产值带动的比例为1:9。一个成功的展会后面是餐饮、住宿、旅游、教育、交通等整个产业链条,而会展经济就是这个产业链兴起的龙头。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袁再青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展会创造的很多经济效益都在会场外,比如孵化新的商业机会,或通过交流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等,辐射到业务之外,展会本身可直接拉动所在地的餐饮、住宿、消费、交通,进而提振消费。
《环球时报》记者在广交会观察到, 4月15日,广交会开展第一天,展馆周边的道路早已车水马龙,甚至异常拥堵。广交会展馆附近的酒店客房爆满,旅游景点也开始出现了外商的面孔。去哪儿大数据显示,广交会期间(4月15日—5月5日),广州酒店预订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160%。对此广交会和中山大学做了一个详细的调研,结果显示,广交会的会展投入与社会收益比例已达到1:14。
应更关注成交量提升
经过三年低谷期,中国会展经济也发生很多变化。在倪晖眼中,很多会展公司消失了,行业在经历考验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洗牌。袁再青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展会的数字化水平大大提高,疫情期间催生了数字会展和智慧会展的发展。徐兵表示,会展场馆运营的绿色化、展会全过程运营的绿色化,都成为中国会展的新标准,被各大展会不断加以运用。
徐兵认为中国正在对全球会展业发展起到积极引领作用,中国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在全球是领先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起点。全球各大主要会展机构都在中国开展业务。
不过,当前会展经济的报复性增长仍带有一定补偿性质,展会的人气并未完全落实至交易成交量层面。当前成交量并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外受到国际航班恢复情况的影响,全球国际商家还没有全部回来。袁再青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会展还应关注采购商的质量。杨成刚作为一家国有会展公司的董事长,也在中外会展投资合作洽谈会上提示说,中国打造会展大国、强国的进程在加速,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需要提升和改善的地方。一个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不是有了展馆就行了,也不是有了良好交通状态就行了,它需要来自展馆设施、交通、城市配套、软环境、城市产业地位等方面的共同配合。我们需要研究国内外会展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创造行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