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将会面临的三大挑战

​​自2019年以来,这场全球疫情已经肆虐两年有余,大多数人都未曾想到如此之久后依然未见胜利的曙光,此次疫情对全世界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也更加说明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然事实让人心寒,因为人性的自私以及资本的嗜血性导致很多发达国家不管自己的死活亦忽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西方国家的躺平政策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不足导致很多人未能接种疫苗,全球依然处在疫情危机之中。疫情爆发两年多来,作为世界疫情之下唯一一片疫情净土的朝鲜也未能幸免,再次说明疫情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也要求所有国家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此次疫情不仅对国家以及对个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那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未来的中国将会面临哪些变化和挑战呢?

首先是失业潮的再次来临,疫情深入影响之下,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并且在特朗普时期开始对中国的全面制裁会加速外资的撤离。其实应该认清的是外资,尤其是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加速撤离,因为它们所依托的正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加上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环保要求,所以它们的离开是必然的。会有人疑惑为何它们不选择转移到中国的中西部,那里劳动成本低、土地便宜、政策也好;然资本是逐利的,虽然在这些方面成本低,但不利于出口。低端制造业本就是以量取胜,利润微薄,且主要以出口为主,航运是最好的方式。其中尤其是对于外资更是如此,因为除了经济的考量,还有政治考虑。除了外资中国的很多制造业也在转移,尤其是珠三角的产业。所以一个是制造业的外移,二是随着疫情的深度影响,世界已经进入滞胀期,需求下降明显,很多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很大,导致大量的在城务工人员失业较多。除了制造业,互联网行业也是一片哀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历了十年黄金发展时期,已经由原来的野蛮扩张转向平稳发展期,并且由于两年多来的疫情影响大众的收入以及消费观念变化很大,所以在实体经济因疫情被团灭时,网络消费应该会向2003年非典时期再次高潮才对,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消费降级严重,活着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眼下最重要的选择。并且近年来直播带货的兴起,本就消费降级的消费者再次被分流,虽然还都在网络平台内流动,但加剧了行业垄断,以前很多小卖家还有汤喝,现在连闻味儿的机会都没有了。所谓的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数正处在温饱线上,所以互联网裁员只能算行业优化,人数不多。而在直播垄断之下,以前依托平台的小卖家成了无业游民,这才是大多数。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楼市的黄金十年中,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是主要的助推者之一,然疫情以来影响最大的也是它们,而它们也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体,也是社会消费的主体,更是中产阶级的主体。所以2022年前四个月的消费数据下滑严重以及作为主要消费品的汽车和楼市的低迷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主体受疫情影响较大。对于打工者,无论是高级白领,还是蓝领工人或者农民工,他们大多数基本处在平衡线是上,也是刚需的主要群体。疫情影响之下雇佣的主体在减少,那么这个群体必然会是首当其冲者,加上教培行业和楼市的调控,失业率激增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根据四月份数据,青年人失业率已经达18.2%,这只是有统计的青年人的失业率,如果整体看失业情况将是可怕的。2022年中国将有1076万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所以就业压力巨大,稳就业将是重中之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解决了大量城市青年的温饱问题,上世纪的九十年代的下岗潮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下海经商造就了一批成功人士。然而现在的市场环境之下,农村对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都很难回去,更不要说那些养尊处优的城市青年。六十年过去了,农村的变化是巨大的,然也只能解决他们的温饱并不是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在垄断日益严重的今天创业已经没有条件,至少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创业只能成为成功者的分母或者创业大军中的炮灰。那么面对这么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该何去何从?

其次是产业区域调整和人员反向流动。2022年以来,疫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爆发频率和严重性愈加频繁和严重。一来是因为作为一线城市的国际开放性较强,国际交流较多。国内外疫情防控政策差异以及病毒的频繁变异,所以导致疫情持续不断。尤其是此次上海疫情的教训尤为深刻,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有两千多万人口,又是长三角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整个汽车产业链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产业过度集中,是否还是最优选?产业布局和选择有其专业性考虑,不过不得不虑的是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全人类面临威胁日益严峻的当下,不管是现在的疫情,还是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以及可能到来的战争,那么大城市必然首当其冲。过度集中的财富会瞬间停滞和摧毁。有太多的人会对此不屑一顾并表示怀疑怎么可能出现这些情况呢?极端天气要么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中国怎么可能出现粮食危机?战争哪有那么容易发生,中国是世界核武器大国,哪个国家敢和中国发动战争?是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有一千条理由反驳,然而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都要有100%的准备,正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任何一个不确定都将带来无限大的损失。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千年一遇,可是就是遇到了,2021年郑州的全年降雨量和广州基本持平。可想而知,在一个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今天不做到未雨绸缪,那将面临多大的灾难。上海在疫情爆发的初期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以所谓的大局拒绝封城,就这样导致了超过50万人感染,超过500人死亡。又有多少人想到会如此严重,这还只是一个人口两千多万的城市,如果是一个近一亿人口的省份或者全国呢?粮食安全是几千年来总结的经验教训,所以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也正因为国家的粮食储备才保证了在遇到大灾之时可以迅速的保障粮食供应。然而即使如此上海在2022年竟然出现了饿晕人的事件,即使粮食安全可以保障但人性就一定光辉吗?吃人血馒头的事70年后的今天过时了吗?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作为主要导火索的俄乌问题,战争最终还是到来了,洞悉事件的背后,美国带领的北约是主要棋手。而近来热度不减的台湾问题正被美国用来做文章,复制一场亚洲代理人战争来拖垮中国。所以你是否确定战争不会来临呢?而作为中国主要经济主体的沿海省份会否会首当其冲?中苏边界冲突时,中国利用三线建设转移重要工业能力,而现在的世界依然不那么和平,树欲静而风不止。

三,上海的疫情已经逐渐被控制,然而经过此次疫情会导致多少人失业?会有多少人选择离开魔都?我们不得而知,但恐怕不是少数,对于在一线城市的青年虽然有相较于其他地方的高薪,但开支也是相当大的,很多人没有多少积蓄,而超过两个月的封控以及高额的生活成本支出已经让很多人无米下锅。所以在陆续的解封时出现了逃离潮,这或许是尝尽人间冷暖之后的选择吧。所以对于未来的一线城市的发展将更加的精英化,对于普通人来说将不再是最优选。对于产业来说多点布局以及对于央企和国企的布局也应多从战略的角度思考,是否还要扎堆在一线城市。前一段时间中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普通青年和农民工在一线的选择中会被大量淘汰,那么他们该何去何从?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接纳这部分劳动力,由农民外出做农民工的人在没有就业门路时还可以选择回乡务农,大多数像候鸟一样迁徙,而对于那些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90后和00后青年,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成为他们人生的真实写照。县域这一个既接近农村又接近城市的中间体,将可以承载他们的新天地。当然产业实业应当是县域经济的主体,然后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张家口利用冬奥会契机发展冰雪运动产业,各地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发展出符合自己的新道路。当谈除了这些,农村依然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天地而不知是局限在吃饱穿暖,日本是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可能成为粮食大国,粮食自给自足更不可能,所以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粮食进口国。然后即使如此依然未放弃本国农业的发展,并且以农业协会的方式保护本国农业。日本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城市蓝领相当甚至超过他们,所以农民不再是一个让人看不起的称谓而是成为一个职业。芬兰一个北约小国,然确实发到国家,人均GDP超过很多发达国家。芬兰通过专业化的养殖业成为世界主要的肉产品的出口国,一跃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以色列一个后起发达国家,狭小的土地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中国占有世界前十的土地,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真正的农民会越来越少的前提下通过农业保护以及先进的科技兴农,中国的粮食安全会更有保障。当然这些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前期的大量投资,但中国的经济出现下滑,消费和出口面临挑战时。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创造就业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亟需升级的农业和农村将是投资的广阔天地。此次疫情必然会让很多年轻人思考人生的意义,是否留在大城市就是唯一的选择。疫情、失业、高额开销,走钢丝一样的生活,举步维艰,如履薄冰,是否还是自己的追求?城市化发展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农村普通青年,然此次疫情或将出现人员的反向流动,逃离北上广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