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将如何?中国如何应对?我们是否会受影响?

大家好,欢迎关注认知金字塔。

最近,口罩又泛滥了。而社会上的各种声音,已经不再如以往一样一致,开始各种声音相互交织。归根结底就是,大家都穷怕了,不能再坐吃山空了。所以很多人都在关心:疫情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中国经济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世界经济的未来又将如何?疫情之后的世界经济会好吗?中国经济如何应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我会受到什么影响?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经济的问题。而为了回答上面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还有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

日前,美国一名曾经感染新冠疫情的女性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患有严重的新冠后遗症,她说自己的身体时常感到疲劳乏力,无法像过去一样正常地生活,身体一直呈现出类似于流感病毒的症状。布鲁金斯学会最近的一项数据分析,全美目前约有350万至450万人因新冠后遗症而失业,20%的新冠患者无法工作。

这些人的经历很好地展现了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的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饱受新冠疫情后遗症的困扰。

什么是新冠后遗症?

那就是经济复苏疲软、增长缓慢,衰退趋势日益明显、失业率高涨、能源危机、国际贸易萎缩、跨国资本流动减少、金融风险上升、通货膨胀、债务危机日益严峻等等。

这一连串的名词让人头晕脑胀,而现实则更让人感到痛苦不堪。

11月以来,英国多地接连爆发抗议活动,数千人走向街头,高举抗议旗帜,大声呼喊口号,反对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和能源危机。11月5日起,英国的150所大学的教职工举行为期3天的大罢工,罢工的人数高达7万人,间接影响到250万名学生。英国的生活成本已经飙升至40年最高水平,一些研究机构的报告称,英国的生活水平恐将倒退到30年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居然还能拿出5000万英镑,合计4.3亿人民币去援乌。自家孩子都快饿死了,还去给隔壁小寡妇送饭,这人权也没谁了。

一名罢工的公会发言人表示:我们受够了工资下降、受够了养老金削减、受够了超出正常工作量的工作。与此同时,参与罢工的还有中小学教师、铁路职工、邮政职工等等。

发达国家的情况让人堪忧,发展中国家的状况更是难以想象。今年7月5日,印度洋国家斯里兰卡宣布破产。斯里兰卡深陷粮食、债务、药品等多重危机,经济处于彻底崩溃的处境。斯里兰卡的债务高达500多亿美元,但它每年的GDP仅有800多亿美元。高昂的债务使得斯里兰卡深陷经济泥潭,预计要到2023年才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

那我们中国呢?

2020年,我们战胜了疫情,取得了2.3%的逆势增长,2021年,取得了8.1%的增长;今年由于疫情的再次反弹,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2.5%。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经济增速的下滑,新冠疫情后遗症也确实困扰着我们,内卷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痛苦。

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全球供应链被打断、全球化受到巨大冲击、世界经济变得更加脆弱和不稳定、衰退阴影挥之不去、各种危机日益深重......

梳理完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再来看看今后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2020年,全球经济相比于2019年下降了3.1%,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陷了衰退的困境,这一年只有中国、越南等少数国家保持了增长。

在疫情期间,由于发达国家的疫情尤为严重、死亡率很高;加之发达国家的产业更加发达和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因而受到疫情影响程度更大,衰退的幅度更大,尤其是欧洲地区,身处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核心,衰退最为严重。

反观发展中国家,恰好由于自身的不够完善,经济衰退的程度反而较轻。

中国虽然是疫情最早爆发的国家,疫情形势严峻,而且管控措施严格。但是得益于我们及时有效的应对,使得我们快速走出了疫情最困难的时候;之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刺激措施,使得经济整体平稳良好地运行。

不过,疫情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预计会呈现出分化的态势。发达国家受疫情影响更深,但经济复苏情况更好;发展中国家受疫情影响较轻,但复苏情况却不如发达国家。

以欧盟地区为例,欧盟通过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总额达到了1.8万亿欧元,这笔史上最强的刺激基金极大地刺激欧盟经济的发展。

而像缅甸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疫情导致通胀和贸易危机、工业生产急剧恶化,外汇储备减少。缅甸人日常生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停电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缅甸政局动荡,军政府发动的政变导致昂山素季下台,她的下台又使得缅甸经济面临更多的不稳定性,前景堪忧。

所以,中国还是需要实施更多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复苏。比如促进出口、减税降费、加强基建投资等。各地正在不断兴建的高铁,就能很好地拉动投资,促进就业,推动城市经济圈发展。

接下来我们再展望一下不同产业的发展格局,这是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能看准未来发展势头好的产业,到这些产业中工作,或者投资,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后疫情时代不同产业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我们以当下比较火热的互联网产业、汽车产业、能源产业为例,分析一下它们的发展格局。

首先是互联网产业。

11月以来,很多在硅谷工作的员工们都需要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每天查看公司裁员表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马斯克收购推特之后,做的第一件的事就是大裁员。目前,推特的正式员工已经从7500名裁员到2700名,裁员比例高达75%。但这不是特例,在硅谷,裁员蔓延到了许许多多的互联网公司。推特之后还有META,随之而来的是亚马逊,几千上万名互联网科技产业的员工被辞退,许多员工惶惶不可终日。被辞退的只能悲伤离开,而留下的害怕下一轮裁员大潮会殃及自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疫情期间互联网经济逆势增长,行业形势一片大好,许多公司大幅招聘,员工数量激增;但当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面临全面衰退时,这些急速而来的员工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很多互联网公司的高层错误评估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他们盲目乐观。未来的互联网产业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公司META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很多人质疑他的计划是否能够成功,扎克伯格已经跌出美国富豪排行榜前十。元宇宙、区块链等新领域是互联网产业的未来,已经成为一个未知数。

但在中国,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各种各样的大公司大厂还在不断地壮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互联网产业很可能将迎来新一轮的重组和洗牌,美国互联网产业在剧烈变化,以抖音、电商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世界。互联网产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

其次是汽车产业。疫情对全球汽车的产业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汽车产业面临着全球的产业重组。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汽车产业面临的最大变局。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今年前10月,中国汽车出口达261.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49.9万辆。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特斯拉创造了新一代的世界首富——马斯克,马斯克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中成为世界首富,超越了一众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引领者,例如比尔盖茨、贝索斯、扎克伯格等常年占据富豪榜的科技领袖。

传统汽车产业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着来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挑战和机遇,无论如何,他们都同属汽车产业的范畴,整体来看,汽车产业在后疫情时代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后是能源产业。后疫情时代的能源产业面临着来自于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双重压力,波兰民众排长队购买煤炭过冬、德国民众囤积木材、英国居民在寒冷的夜里不开灯、不开暖气、法国人面临因为能源价格上涨而导致的价格高涨的日用品......疫情初期造成的隔离措施使得经济衰退,能源需求量大幅下降;而到了俄乌冲突爆发时,能源的供应量无法满足经济复苏后的巨大需求,能源价格急剧上升,所以能源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名居住在德国的华人表示,自己在疫情前一个月的能源费用约为50欧元,但现在,每月需要超过200欧元。

那么中国会不会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

目前来看,中国虽然最近油价频繁波动,时不时涨价又降价,但总体来看不会遇到大的危机,因为中国有很完备的能源供给保障。

新能源产业将是能源产业的未来,以比亚迪、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还有中国畅销欧洲的光伏产业都有着极为光明的前景。

所以疫情对不同的产业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有的产业来说是机遇,对于有的产业来说则是挑战。

另外,疫情之后的全球供应链必将会重组。

当前世界的供应链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东亚,其他区域受到这三大区域的辐射和影响,组成次要区域。

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有意在后疫情时代开启一场全球供应链重组。美国与东南亚联盟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就是为了这一目的。美国希望将供应链从中国剥离,转移到东南亚等其他亚太地区。疫情期间,深陷泥潭的美国高度依赖中国的口罩以及其他医疗设备,这使得美国产生了去中国化的野心。

可以预见的是,面临产业链外流的美国将把更多的产业链迁回国内,或者自己的盟友,并加以更加严密的掌控。美国希望将更多的产业链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还有与中国对抗的印度。以纺织产业为例,美国通过大量的关税优惠措施鼓励美国的服装品牌将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和印度,例如耐克,在2010年之前,中国还是耐克的主要生产国,而现在,耐克一半的鞋子在越南生产,除此之外还有阿迪达斯。

全球的产业链开启了新的布局和竞争,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印度,是这场竞争的最大竞争者。印度的制造业集中在南部半岛之上,这里有号称为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苹果公司在印度的工厂共有11座,这些工厂生产了大量的苹果手机。而像富士康这样的苹果代工企业也大举进军印度投资,随之减少的是在中国的工厂。

所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产业链将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新一轮的全球布局,目的是加强控制,摆脱中国影响。但这也未必不是我们的机会,来培育和完善我们的产业链。

疫情使得全球化陷入危机,去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呼声再次高起。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右翼政治家对全球化充满怀疑。

今年9月,在被认为是自由民主天堂的瑞典发生了一场让世人惊恐的政变——瑞典极右翼政党在议会大选中大获成功,成为议会中极具实力的党派,执政党领袖不得不辞职;而在南欧的意大利,也走上了右倾的道路——梅洛妮的崛起使得意大利政治右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极右翼政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保守化、民粹化、反对全球化。

疫情为反全球化势力加了一把大火,使得它们的势力急速膨胀,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影响力大增。21世纪的全球化是人、商品、资本、生产要素、货币的全球流动,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加剧全球经济风险、加剧贫富分化等问题。曾几何时,有房有车、有猫有狗、有儿有女的美国中产生活是无数人的梦想,但现在,这个美国梦正在变成噩梦。在1991年,美国中产阶级的占比就达到61%,但现在,不足50%,而最顶端的1%的富人阶级的财富超过了中产阶级所拥有的财富总和。全球化是美国中产衰落的重要原因,全球化使得美国大量产业外移,因为国外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有更低的成本,可以一次获得更高的利润。全球化也使得美国的产业面临来自更多的外国的挑战,例如汽车产业,美国汽车无法与德日相抗衡,最终衰落,很多城市也随之衰落,例如美国曾经辉煌的汽车城——底特律。而疫情使得病毒在全世界传播,所以关上国门,将病毒抵御在外的思潮在美国四处泛滥,排外的思想助长了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美国亚裔群体面临的歧视和暴力激增。

美国的很多政治家将美国中产阶级的衰落怪罪给中国,这是一个天大的黑锅。经济全球化,公司外迁,这是资本追求利润的自然操作,是经济的规律。

那么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应对全球传播的疾病带来的全球化负面影响?是封闭还是开放呢?

实际上,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而是不断深化、完善和改进全球化。

中国应该不断地深化开放,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深度参与世界经济的大局,我们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这得益于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员,我们从经济全球化获益。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地提升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那就要不断保持开放,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疫情使得全球的贸易增长放缓,面临萎缩,而经济的衰退削弱了购买力,贸易深受其害。除此之外,疫情还影响着贸易的各个环节。以货运为例,今年上半年,美国的众多港口就同时出现了货物堆积如山的现象。疫情导致供应链混乱,并造成港口工作人员的短缺,使得港口中的集装箱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处理。几十艘货船拥堵在港口外,几千个集装箱等待卸货。

美国的港口卸不货,中国的供应就会收到影响。集装箱都堆在美国港口,中国的出口企业只能四处高价购买集装箱,集装箱顿时一箱难求。并且,各国由于害怕国外的病毒传入本国,大都实行了严格的管控和预防措施,这使得人员无法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流也受到极大的阻碍。

不过,中国近期简化了外国人员来华的防疫措施能够很好地促进贸易的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才能共同解决问题和障碍。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主动开放,促进进口,使得全球的商品和服务能更好地向中国流动,引领和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梳理了这么多,让我们总结一下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总体趋势。

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应该是总体上缓慢复苏、风险与危机不断产生,不同的地区、国家和产业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态势,世界经济的分化也会越来越显著。

所以,中国未来要怎样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走向美好的未来呢?

首先,我们应当充当世界经济秩序的维护者与促进者、引领包容开放、坚定不移地支持和促进全球化、完善自身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世界贸易。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贸易增长的引擎,中国的发展将带动世界的发展。

截止今年10月底,中欧班列共开通82条运输线路,通往欧洲24个国家204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6.2万列,运输货物达576万标箱。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工程,中欧班列展现了中国引领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决心,这些互联互通的道路和商品是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石,开放包容的中国必将在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走向光明的未来!

所以,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后疫情时代,问题不大。慢慢的会好的,而且一定比其他国家更快的复述。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好啦,今天的视频先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下期不见不散,祝福大家。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