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防疫中,方舱医院和方舱隔离点的投建和使用,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也挽救了很多感染群众的生命,在这场防疫战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期的各项防疫政策调整争取了时间。进入后疫情时代,方舱医院的平急转化成为各个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议题。
6月24日,第三届方舱医疗年会(SMA2023)暨医疗方舱平急转型发展论坛于广州举行。多位公共卫生、急重症及应急医疗等医疗方舱行业相关专家、学者和相关产业企业家汇聚一堂。在接受奥一新闻采访时,多位专家指出,方舱医院应继续发挥基本医疗作用,在应急状态,方舱医院能一呼百应,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这考验着方舱医院运营者乃至整个医疗卫生领域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
卢洪洲接受采访/奥一新闻记者 刘婕摄
卢洪洲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外籍院士
深圳三院方舱2020年年初建成后,一直在使用。卢洪洲介绍道,除了新冠疫情期间,现在医院的方舱依然还用于收治其他传染病,例如猴痘;还有部分方舱病房用于药物临床试验,他表示,医院一直想方设法充分利用方舱的仪器。
据了解,深圳三院在最初以宁可备而不用,而不能用而无备的指导思想,在方舱建成后,不仅收治深圳的患者,还同时收治周边六个城市的患者。这样周边医院的医疗压力将大大减小,哪怕出现疫情,老百姓也能正常看病。
他坦言,过去三年,大家在针对各种新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积累,今后在处置上一定会更加科学。今后面对新突发传染病,我们的方舱如何平急转换,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他尤其提及要相信科技的力量,这具体体现在科学防控决策上,体现在掌握了能够真正控制疫情的疫苗药物上。我想,未来针对可能会出现的新发传染病,能够像天气预报一样预警预测,这才是科技抗疫的力量。
此外,卢洪洲还提到,今后对呼吸道传染病,长效、通用的鼻喷疫苗会是未来疫苗研发的方向。
唐小平接受采访/奥一新闻记者 刘婕摄
唐小平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现在各地都建了不少方舱。常态化管理后,有的拆除,有的留存,怎么维护,怎么应用,值得被讨论。唐小平认为,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方舱应该探讨是否可以在健康管理、医疗领域上做一些延伸。他建议,保留一部分方舱平战结合,平常可作为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甚至可以交由企业和社会管理,等有需求时,再随时进行利用。
任力杰接受采访/奥一新闻记者 刘婕摄
任力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
我们常说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如何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去保障患者的健康,是我们医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任力杰在论坛中带来卒中急救地图在卒中急救体系中的作用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卒中是中国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第一的疾病。2016年,团队在深圳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卒中急救地图,2017年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全国有近300个城市在使用卒中急救地图进行卒中的救治,每年挽救几十万人卒中患者。
任力杰提到,移动方舱医院实际上也被叫做急性卒中急救单元,当病人呼叫时,车载CT就能及时到达患者家门口,让患者做色彩CT,得到溶栓,大幅节省时间,令患者生命得到非常好的保障。这与过去卒中患者就医要先到医院急诊科,再到放射科,再到神经内科进行溶栓的繁冗过程相比,治疗时间大幅节省,患者将得到非常有效的救治。
他表示,方舱医疗不仅可以体现在脑卒中的救治,在脑卒中的筛查方面。移动方舱将能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医院在2014年时配置了移动卒中的筛查车,车辆有超声,有相应的一些抽血化验,我们把车开到患者的家门口对患者进行诊疗,就可以进行筛查。
任力杰提到,移动卒中单元在急救救援的使用上仍存困难,如防辐射问题、车载CT抗颠簸问题等系列技术问题,这些仍需行业内共同探索。移动卒中单元一定是未来关于卒中救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下一步我们也会努力朝这个方向去推进,让更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卒中的诊疗服务。
欧阳晨曦接受采访/奥一新闻记者 刘婕摄
欧阳晨曦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副主任
进入后疫情时代,我们在国家安全,尤其在生物安全这一块,需要面临很多巨大的科研工作或者创新工作。这次的方舱论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可以形成很多专家的共识。欧阳晨曦指出,未来的方舱不是简单的一个床位,一个集装箱,一个病房,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实现生物安全的移动式方舟。
他指出,这一次的新冠疫情以及10年前的SARS都作出了重要提醒:未来的生物安全是影响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在这一领域的安全体系尚未达到一个高度。如何应对这种传染病的传播,实际上我们需要各种安全性相对更高的方舟的建设。
欧阳晨曦进一步介绍道,这个方舟里面涵括了环境空气净化系统的先进性设备、各种诊断设备,各种治疗设备,新型超声设备等。他认为,一个个专业的方舱,十几辆成集团化,就可以临时拼成一个小医院,在未来,这叫做装备式医院。后疫情时代,要利用好时机去尽快开发出一系列的产品。这一未来应该不远,但是可能装备费用高昂,怎么合理利用,物尽其用,也是我们需要考量的事情。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