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2022年12月之后,随着放开管理的策略发布,我们也从大范围的疫情之中,走出来了。
但是经济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好转,这也导致网友认为,这样的策略,并没有过多的站在社会角度,仅是专家的看法而已,那么这是真的么?
其实现阶段中,主要的问题其实是由于疫情的原因,使得民众的社会情绪发生了改变。
从舆情的角度去看,在2019年之前,整体互联网消息主要以祖国变强以及超越欧美为主,而在2020年开始,整体的舆论已经转变为带有恐慌色彩的疫情相关话题。
而在实际的方面,由于民众的心理影响,导致了他们不消费,只存钱。这就使得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有所改变。
消费以及服务业的双料下降之后,供给侧由于需求端的全面改变,导致了制造业在工价高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问题。
为了摊平成本,企业也就进一步要求劳动力的价值提升,在开除掉不符合企业需求的劳动力之后,整体社会的影响就形成了就业的新难题。
存量大学生与新增失业者,虽然依旧处于竞争的状态,但实际上,没有更多的用工单位才是他们真正面临的问题。
但这样的情况并不绝对,受到疫情影响的其实更多的是体量大的企业,小企业的破产数量虽然较多,但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去看,其实导致他们破产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在经营链条中存在着过多的不必要成本,劳动力数量高于劳动力质量,才是核心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创业或是一个好的办法。但是并不意味着整体行业都值得加入,而是要选择春天行业,远离寒冬行业。
那么什么是寒冬行业呢?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是一定要远离的。也就是房地产和制造业。为什么要远离他们呢?
从市场的角度去观察,实际上制造业的情况或许还是较好的。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最不乐观。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不满足一套房的人群已经在10%左右,其中符合购买房产条件的占比,也仅是一半或是一半以下。
虽然地方和市场都在选择降价,并且武汉等地还,在利用策略利好引导消费者购房,但消费情况并没有满足当地的预期。
人们的刚性消费理念和资产避险理念的建立,也使得他们的资金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结果就是,如果市场价格中的泡沫没有完全清理,那么购房者只会越来越少,且由于产业集群的缘故,人们的购房意愿,也更多集中在大城市或是一线城市。
虽然那里的房价更高,消费更高,但成全他们的,也是因为产业集群之后的更高收入。
趋利的属性会激发他们前往更符合需求的地区去发展。而这样的产业,在没有新的增长点的限制后,就使得行业的生机下降。
那么春天行业又是什么了?服务业是唯一的选择。这些产业的特性,虽然存在着收入低的原因,但是城市越大,可供给的点位也会越多。
整体市场的空余份额,会随着城市人口的改变而改变,城市的常住人口越多,那么收入情况也会越好。
虽然鼓励人们前往大城市的服务业创业,或许会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人口下降速度加快。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
在他们获利之后,由于房价的限制,他们更多选择的在家乡地区买房。这样一来发达城市的经济在上行,欠发达城市的经济也在上行。
随着社会身份的不断升级,他们或许会从常住人口转变为户籍人口,但依据现在的策略观察,实际上这样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一方面是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产业集群的效果,并没有像网络之中说的那么夸张。
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效果最好,而中西部则开始逐渐的产生水平下降。
如此一来人口的趋势也必然是朝向东部发展,虽然人们表示全民富裕才是最终的目标,但在全民富裕形成之前,重要的是将资本集中,继而形成全国范围的覆盖。
问题是客观创造的,但是主观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在整体的社会生态之中,虽然人们普遍感觉钱越来越难挣,即使挣到了,也在CPI的上涨后效果减半。
但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环境下,想要解决问题,也只有改变思路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