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翟瑞民
1
2023年7月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6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数据显示,第二波新冠疫情高峰已过,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在第21周(5月22日-5月28日)达到拐点,6月以来持续下降。
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将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按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要求每月公布一次。
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已过数月,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抗体的保护力逐渐减弱。此前在5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公开场合介绍,根据相关实验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真实世界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能在4-6个月的时间内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变异株XBB,其保护力可能会减弱,从去年12月算起,实际看现在已经是到了这个时间了。
中国疾控中心在5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中介绍,综合监测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4月上旬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局部零星散发,4月下旬开始逐步上升,5月下旬上升趋势减缓,目前呈下降趋势。
全国哨点医院最新监测情况显示,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17周(4月24日-4月30日)的8.8%快速上升至第20周(5月15日-5月21日)的40.7%,之后缓慢上升至21周(5月22日-5月28日)的42.5%。此后,开始持续下降,第26周(6月26日-7月2日)下降至15.4%。
据介绍,与4月相比,5月发热门诊就诊量、重症和死亡病例有所增加,但总体水平较低,远低于2022年年底疫情高峰时情况,重症和死亡病例以老年人群、患有基础性疾病人群为主,死亡病例平均年龄79.3岁,其中90%以上为基础性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5月全国共报告新增重症病例2777例、死亡病例164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161例)。6月报告新增重症病例减少至1968例,6月初新增重症病例数较高,6月2日达到近140例,随后波动下降至40例以下(6月30日)。但与5月相比,6月死亡病例有所增加,增至239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237例)。
对于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中国疾控中心介绍,2023年6月,全国共报送12431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41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XBB.1.9及其亚分支、XBB.1.16及其亚分支、XBB.1.22及其亚分支。根据采样日期,XBB及其亚分支的占比逐渐增加。
4月29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介绍,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病例,由于先前感染与疫苗注射形成的免疫记忆会持续存在,对于当前奥密克戎具备一定免疫屏障作用,故而形成的感染规模要远低于上一波。
如果在XBB以后,没有新的病毒变异株出现,那么这一波感染可能在出现小的高峰后缓慢退去,我们就可以持续观测看到低水平的、反复存在的流行感染;如果在XBB以后,又发生了变异程度较大的新变异株出现,那么就会产生一波新的感染。但何时会出现毒力更强的毒株,目前还难以预测。张文宏说。
新冠感染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并未停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果在7月5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国家药监局已经先后通过特别审批程序批准15个新冠病毒治疗药物上市或者增加适应症,其中包括6个化学药品(包括4个国产、2个进口药品)、2个生物制品,还有中药三药四方,附条件批准了5个新冠病毒疫苗上市,还应急批准了国家的ECMO以及151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上市。后续,我们在继续鼓励创新研发的基础上,还要督促相关企业按照要求开展上市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