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这样一群人|三伏天,他们穿行在地下,只为保障城市用电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全国气温都在上升,成都也在近段时间连发多次高温预警信号。每年到这个时候,空调成为市民消夏避暑的刚需。

外机轰轰响,丝丝凉风从空调出风口缓缓流出,瞬间便让人忘却了夏日的燥热,可是带动整个城市空调转动的能量来自哪里?来自一根根深藏在地下七八米的电缆线,来自一条条被电力工人走过无数遍的地下隧道。

有这么一群人,对地下的情况了如指掌:某一段隧道通过的是哪条线,线路的接头在哪个位置,离开隧道的井口在哪里……他们都能在脑海里形成一张图,跟着图就能在错综复杂的地下隧道里自由穿梭。

他们就是工作在地下的电力工人,为保障整个城市的用电正常,他们常年在地下七八米的隧道里穿梭。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李雁翎正在检测电缆接头

地下8米的办公室

环境简陋,但责任重大

早上八点半,李雁翎和往常一样,换上了那一身熟悉的蓝色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开始上班了。她办公室的打开方式与普通人截然不同:街边一个不起眼的井盖,是她进入办公室的门。

掀开井盖,做好安全措施,一直走到地下七八米的地方,就是李雁翎办公的地方,她是一名电缆运检工人,所谓的办公室,也只是昏黄灯光下一条四通八达的隧道。隧道内左右两侧,有序排列了各种大小的输电电缆,粗一点的直径可达10多厘米,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我们的办公环境简陋吧?所有的办公用具都在我们身上。站在隧道里,伴着井盖被车碾压的咚咚声,李雁翎自我调侃道。

李雁翎告诉记者,其所在的电缆运检中心成立于2016年,承担了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所辖的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电缆、通道、电缆网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年检预试、故障抢修等工作,截至目前,中心共运维高压电缆共1574公里,高压电缆通道599公里。

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在七八米深的地底下巡视线路,监测电缆运行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就要找到问题点并及时解决。李雁翎说,如果只是普通巡视,可能每天在地下待的时间就两三个小时,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许整天都会待在下面。

▲李雁翎正在制作电缆接头

记者跟着李雁翎,在隧道里穿梭,周围的场景似乎是一成不变的,若不是有熟悉的人带路,可能过不了一会儿便会迷失在里面。刚来的时候我也找不到方向,都是跟着老员工先熟悉路线,多走几次就记住要怎么走了。李雁翎说,一些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甚至能清楚地记得某段隧道通行的是哪一条电缆,电缆接头在哪里,怎么可以回到地面,并且即使在地下,也能知道自己上方对应的哪个位置。

看不到阳光的工作,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很压抑,但李雁翎已经如此工作了三年。其实我挺喜欢这里的环境的,虽然总是干干净净地下来,浑身污垢地出去,但想到我的工作能够给更多人送去光明与凉爽,便觉得值得。李雁翎半开玩笑地说道,用她的话说,这份工作,既脏又累,上班时间手机基本没信号,与外界处于断绝联系的状态,但是她已经习惯了,井下的工作让她体会到了一种责任与担当。

女工仅占不到1/10

有时需要在40多度的环境下工作

李雁翎今年29岁,进入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工作已经三年,目前是电缆运检中心的一名高级工。整个电缆运检中心分了五个班,其中常年在井下工作的一二三四班共计50人左右,而女工却只占不到1/10。李雁翎说,因为井下工作脏、累不说,还会遇到各种很费体力、耐力的活,这对个人身体素质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李雁翎告诉记者,日常工作中,巡视是最轻松的,工作一天在地下走的路程就只有三四公里,但如果遇到线路故障,需要某些设备的时候,可能就需要纯靠人力从井口背到故障地。因为隧道内有些地方比较狭窄,甚至小拖车都过不去,只能依靠人力背,有时候一套设备就是几十公斤。

▲通往地下隧道的铁梯

被左右两侧层层排放的电缆挤得只剩下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通道,累了也只能找一块稍微空旷点的地方席地而坐,灰尘与泥浆似乎已经成了李雁翎的工作伙伴。但其实,她也才毕业三年。

我研究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学的就是电气工程。最初下井的时候还是会有所顾忌,但是现在已经习惯了,也不会在意衣服会不会脏。李雁翎说,而她的家里人也十分支持这份工作,我的老公也是从事电力相关工作的,所以也很理解我。

除了脏、累,李雁翎有时还得在45度左右的酷热下工作。有的地方离地面较近,可能就两三米,如果线路过载发热,隧道内的温度就很容易到达40多度,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运冰块给线路降温。但总的来说,这种极端情况毕竟只是少数。

而说到最费体力、耐力的工作内容,就不得不提到制作电缆接头了。据介绍,隧道内的电缆基本每300米左右就有一个接头,由于电缆过于粗重,在狭窄空间里制作接头就成了一项既费体力又要耐力的劳动。这项工作基本都是男工来做,我算是为数不多的女工。李雁翎说。

就在前不久举办的四川省第七届电力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李雁翎作为全省唯一一名参赛的女选手,获得了电力电缆运维工输电项目的三等奖。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闫晓峰 摄影报道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