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1日讯(记者刘佳通讯员脱畅)今天,万余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硕士、学士毕业生共赴毕业典礼。现场,校长周琪以《站上新起点,向问题出发》为题寄语毕业生,以国科大人精神勉励毕业生。在缅怀不久前去世的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时,周琪一度哽咽。他希望毕业生肩负着中国科学院人的使命和责任的强国一代,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向着问题出发!
7月1日上午8:30,国科大2023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雁栖湖校区隆重举行,本年度毕业典礼的主题是创新实干报国。据校方介绍,2023年度国科大授予博士学位6243人,授予硕士学位6356人,授予学士学位385人。毕业典礼现场,校长周琪以《站上新起点,向问题出发!》为题,寄语毕业生。他回顾了陈家镛院士、刘东生院士、冯康院士、李振声院士等科学家创新为民的感人故事,谈到了不久前去世的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老师,为了尽快解决国家芯片卡脖子问题,年近八十依然坚守在龙芯研发中心。当提到黄令仪老师那句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他一度哽咽。
校长周琪以《站上新起点,向问题出发》为题寄语毕业生。供图:校方
今年4月20日5时,享有中国龙芯之母之名的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因病抢救无效去世。从黄令仪记事起,她们家一直在躲避战乱的路上。因为饱尝战火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苦难,在黄令仪的心中,早早地埋下了立志报国的鸿鹄之志。她曾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也是国科大人一直以来的报国志和强国情。在今天的致辞中,周琪希望国科大的毕业生,能以老一辈优秀科学家为榜样,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努力把自己锻炼培养成科技无人区里的探路者,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先锋官,做敢于揭榜挂帅、勇于担当的生力军,做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主力军,做不好高骛远、少说多做的实干家。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度国科大6243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0812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有1918篇被EI(工程引文索引)收录,申报专利4023项,有30篇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期刊。2023年度6356名硕士学位获得者,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21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有1085篇被EI(工程引文索引)收录,申报专利2011项。
国科大作为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为系统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本—硕—博全覆盖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23年7月,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22万余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授予2109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张涛院士出席毕业典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周琪院士发表毕业致辞,国科大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王艳芬主持毕业典礼并宣布学位授予决定。2023届2100余位毕业生代表和2020届、2021届、2022届部分毕业生来到现场参加典礼。
相关新闻
中丹学院举办2023年度毕业典礼
中国网7月1日讯(记者刘佳通讯员脱畅)6月25日,中丹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中丹大楼隆重举行。中丹学院2023届200余名毕业生和部分家属参加了本次典礼活动。
中丹两国校方领导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证书。供图:校方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周琪院士在致辞中向出席典礼的丹方代表致以诚挚的感谢,向全体毕业生表达了真诚的祝福。他表示,过去三年,面对世纪疫情的冲击,中丹学院的国际交流合作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全体师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态度,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教学工作和学习课程。他强调,中丹中心是两国教育合作的有益尝试和典范,中丹学院的毕业生是宝贵的资源、珍贵的成果,代表着未来,承载了希望。现今,艰难时期已过,中丹双方都对未来深化合作充满憧憬。他希望所有毕业生能秉承中丹中心的精神特质:合作、创新、直面挑战,成长为中丹两国未来国际交往和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周琪院士,国科大原副校长郭正堂院士,国科大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教授,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特别顾问Hans Mller Pedersen,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署主任Mikkel Leihardt,哥本哈根大学校长Henrik C. Wegener,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校长Georg Dam Steffensen,中丹中心中方主任胡正义教授,中丹中心丹方主任Morten Laugesen等中丹两国二十余位嘉宾参加了本次典礼。中丹学院院长吴德胜教授主持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