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
这些天,全国各大高校陆续举行了毕业典礼,校长、教授们在临行话别时的嘱托,既有励志也有温情。最近,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与金融学院毕业典礼上,院长李晓对毕业生的6点嘱托走红网络。
有人说,这是今年最犀利的演讲。字里行间,展现了中国学者敢于说真话的风骨、是运用理性和良知思考的美。当下,个人、民族、国家都该重新审视时下的位置以及未来的路。
环环摘取了一些文字,与你们分享: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认清了斯密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性,知晓了交易分工的作用,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40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意识到熊彼特式的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构建创新性国家的宏伟蓝图,意义格外重大。
围绕创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想借此机会对在座每一位毕业生同学谈谈对你们的希望,权当对你们的临行嘱托。
这里,我主要谈六个方面。
第一,养成并保持学习的能力。
我在每一次开学典礼上都要谈一个话题: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我认为两件事情最为重要:一是掌握学习的能力,二是养成合作的习惯。掌握了学习的能力和拥有合作的习惯,才能事业顺利,缺一不成。
在我看来,学习的能力不是指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指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我们已经知道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是错误的,我还要说培根的知识就力量这句话也是有时代局限的。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和技能永远在过时的道路上。人的一生只有不断掌握并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这也是真正的大学教育的宗旨。
耶鲁大学的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居然掌握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是耶鲁教育的失败。学习的能力不仅仅来自阅读,更多的还有走出去看世界、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品味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开阔的视野,体会、了解人类的诸多不同,这会使人更加宽容。宽容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之一,它会使人类增进幸福。
第二,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有独立思考的个人,不会产生创新性社会。
我们都看过电影《阿凡达》,导演卡梅隆70多岁时拍了这部电影,我看后曾说过一句话:这是基于人类的想象达到了人类想象的边界。为什么他可以拍出这部片子?是由于他幼年时代的幻想、对世界的好奇心到了70多岁依然如故,没有被泯灭。
好奇心、想象力在今天的中国,在座各位还剩下多少?
在毕业典礼上,本应对大家说些鼓励的话,但是我还是想严肃地跟大家说,在各位今后的生活当中,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话,将是人生的悲剧。
好奇心和想象力塑造着一个人的偏好和喜好,没有自身喜好的人生或者说有自己的喜好、却被父母和其他人强行改变的人生,是非常恐怖的。这样的人多了,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一定是恐怖的。所以,学习能力加上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性社会的基本条件。
第三,自主选择的能力。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行为主体如何选择的学问。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基本上是不需要选择的。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感到自己没有什么选择,因为组织上已经替我选好了,不是上山下乡,就是到工厂接班。其实那时也没有什么痛苦,想起来很快乐。
今天,同学们的选择非常多。早晨起来你会选择是到A食堂、还是B食堂、或C食堂吃早餐,要选择上李老师的课、赵老师的课、还是张老师的课。选择是有成本的,起码有机会成本,但不论怎样,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选择的成本再多也是必要的,市场经济就是由无数的选择组成的。
今天,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家还有多少自主选择能力?近几年经常遇到大学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说,我孩子或者亲属今年要高考了,请你跟我说说哪个专业更好?我问他们孩子自己喜欢什么?经常的回答是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家长,你们可能更清楚是不是这样。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在我上课提问时,很多同学不敢正视我的眼睛,目光所到之处他们基本上都是放下眼帘,好像他不看我我就看不到他一样。没有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自然缺乏自主选择能力,这是个恶性循环。
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也一定是拥有自主选择能力的人,自然是创新能力很强的人。
谈及自主选择能力,我想谈一点个人体会。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已选择好了职业,未来还可能有许多新的选择,今天谈这些体会还不晚,也许对你们有参考。经济学强调发挥比较优势,但在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候,应该注重自己的比较劣势。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或者说知道自己的不足。
当你深入了解这些之后,比如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就要尽量回避因自身缺陷或不足难以胜任的领域。这样做,不仅避开了自己的不足,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你的比较优势,而且会使自己更加快乐、宽容。
你不会见到某同学去金融机构做得很好,便产生凭啥我不能去金融机构、大学时我金融学成绩比他好之类的不正常心态。冷静地了解自己的比较劣势,会让你有一个健康心态,你会认为那个同学成功,是因为他确实很优秀,而在他很优秀的那个方面,我却是不足的。
所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却不回避,一味地同他人比较、盲目跟风,无异于人生的铤而走险。
第四,审美能力。
如果展开一幅世界经济地图,你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如美国出口的是金融服务,日本出口的是制造业技术,中国人出口的是劳动力,欧洲人出口的是古老的贵族文明积淀下来的审美,几乎所有的奢侈品都来自欧洲。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这个话题其实是很沉重的,在此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大家都穿着皮鞋,穿着带领子的正装,我跟赵勇书记提出过,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的着装要求。为什么?看看我们的校园里,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露着带毛的双腿,穿一双拖鞋,身披庄严的毕业礼服满校园逛。
你们觉得美吗?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
针对个体,主要看服饰,相对于其他亚洲人,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在亚洲人里,韩国人喜欢穿着鲜艳,穿得素雅且搭配合理的多半是日本人。如果是团体,看到一个人在说,几乎所有人在听是日本人;一个人在讲,一半人在听,一半人乱哄哄的是韩国人;一个人在说,少数人在听,多数人各干各的,大多是中国人。
审美是一种尊严意识,是一种自我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在庄重的场合,一个没有仪式感的人、着装随意的人既是对自己的贬低,也是对他人的极大不敬。
在更大意义上讲,审美可以让人知晓世界上的美好与丑恶,它告诉每一个人,人类的行为应当是有底线的,知道有些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去碰的、不可以去做的,而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样,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准才会有所提升。
第五,战胜困难的能力。
人生中困难是常态,幸福是短暂的,海明威说勇气就是优雅地面对压力,人的一生中能成为优雅的人太难了,这也是我自己经常苦恼的问题。
有时候,我跟同事说话时会忘乎所以,事后会反思自己的不优雅。但是优雅地面对压力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一个人在压力面前如果能做到优雅的话,这本身就说明你真的能够把困境作为常态。这一点对大家未来的人生、工作非常重要,会增进你的幸福感。
最后一点,要做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
我不想在这里空谈使命感,不要把它看作离我们很遥远的神圣之物。
一个人做好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中应该做好的事情,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可能地做到极致,甚至像清教徒那样,对待自己喜欢的职业并愿意为此努力一生,你就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所谓工匠精神,本质上与这种对职业的敬畏和使命感的理解与坚守密不可分。
工匠精神与功利主义无缘。
在此我还想强调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国土沦丧、家破人亡的民族危亡状态,而是处在快速崛起的进程当中,过去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应当是现在大家读书、学习的目标。
今天的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面对着如何成为创新性国家的重任,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座的每一位毕业生同学成为真正的人,即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审美能力、战胜困难能力和有使命感的人,你自己的一生才会幸福,我们这个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中华民族才真的有希望。
李晓(中)和毕业生。
平易近人、率性洒脱,是李晓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与他讨论学术问题时,总会有一个声音萦绕在脑海之中——你,别想蒙混过关!
在李晓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像城墙般的书,当中有不少文史类的书籍,书中还标记着他当时阅读的心得体会。曾有一个研究生看到这些书后,和同学开玩笑说:我的导师走在通往文史哲研究的路上,而我将通往去购买文史哲书籍的路上。
比起其他专业课,经济学理论有些枯燥。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李晓很注重案例分析,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人的教育始于如何做人,然后才拓展学问,李晓觉得这恰恰是现今教育缺失的地方。
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学科门类越来越细化,人们往往在一个分工越来越细的专业领域里擅长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越来越不善于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发现问题。
现代大学里开设的经济学、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更像是一种谋生工具,学生们都试图掌握一种生活的本事,真正让人成为人的学科应该是文、史、哲。如果一个人对文学、历史、哲学不感兴趣,那么作为一个人,他在人格、学识、人性上是有重大缺陷的。
在学生们的眼中,李晓教授有时候不像个老师。
因为他会很认真地告诉大家,在大学阶段,成绩棒不棒、学生工作做得好不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选择自己未来工作的时候,其实与大学所学专业没有必然联系。
我常常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我的思考,可能这个观点有人不赞同,又或许它在若干年后有了时代局限性,但是它确确实实是我想告诉孩子们的,最真实的经历和想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他心中,为人师者所传的道、授的业,都必须是基于自己最真实的认知,而不是照搬生硬的模板,这也是他心中言传身教的意义所在。
编辑:二水 (参考: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公众号、吉大新闻网)
环球人物新媒体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
并不得用于第三方平台。